萨达姆临刑前的动作,背后藏着怎样的父女暗号
发布日期:2025-07-29 07:09 点击次数:83
2006年12月30日清晨,巴格达的绞刑架下飘着冷雾,萨达姆·侯赛因被两名美军押着走向终点。他穿一件旧黑大衣,头戴顶磨得起球的西式帽子,脚步比记者镜头里的更稳。就在行刑官要套索的前一秒,他突然抬起手,指尖顺着下巴的胡子反复摩挲——这个动作被现场摄像机拍得清清楚楚,全世界都议论“萨达姆怕了”,可远在约旦的女儿拉嘉看到新闻时,突然捂住嘴哭出声:“那是父亲跟我约好的暗号。”
这个被所有人误解的动作,到底藏着萨达姆最后的心事?
萨达姆不是天生的“独裁者”。1937年他出生在提克里特的土坯房里,父亲早死,母亲改嫁,童年的他跟着叔叔讨生活,学会的第是“要活着就得比别人狠”。1963年,26岁的他加入复兴党,凭着敢拼的劲和会来事的脑子,没几年就成了党内“红人”。1968年复兴党政变成功,他坐上副总统的位置,紧接着干了件让伊拉克人记了半辈子的事——把石油产业收归国有。那些原本被英美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的“黑色金子”,终于流进了伊拉克的国库。上世纪70年代末,伊拉克的GDP一下子涨到534亿美元,人均收入破了5000美元,巴格达的街头盖起高楼,学校和医院接二连三建起来,连农村的孩子都能免费上学。那时候的萨达姆,是很多老百姓眼里的“救星”。
可权力这东西,像沾了蜜的毒药,越尝越上瘾。1980年,他为了扩张势力,发动了两伊战争,一打就是八年。伊拉克的钱像流水一样砸进战场,士兵的尸体堆得像小山,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苦——市场上的面包从5第纳尔涨到50第纳尔,很多家庭连饭都吃不上。战后,国际制裁跟着来,伊拉克的经济彻底崩了,可萨达姆没停手。1990年,他以“科威特偷采石油”为由入侵,引来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把伊拉克的城市炸成废墟。从那以后,伊拉克的天空再也没蓝过,每天都有爆炸,孩子们不敢上学,大人们找不到工作,连喝水都要靠联合国的救济粮。
所以伊拉克人对萨达姆的感情,比中东的沙漠还复杂。有人记得他让伊拉克富过,记得他建的学校里自己的孩子学会了读书;有人恨他,恨他发动的战争让自己失去了丈夫、儿子,恨他把国家拖进了地狱。2003年美国入侵的时候,很多人举着“欢迎解放者”的标语跑到街头,可没几个月他们就哭了——美国人炸毁了发电厂,导致整个城市停电;通货膨胀率超过1000%,一斤米要卖20美元;每天都有自杀式爆炸,医院里的尸体堆得像山。有人对着镜头骂:“萨达姆在的时候,虽然苦,可至少有饭吃;现在,连活着都难!”
可最讽刺的是,美国发动战争的理由,居然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2003年2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拿着一瓶“白色粉末”站在联合国安理会,说那是萨达姆藏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后来证明,那不过是普通的洗衣粉。连美国的高级将领都承认,就算没有武器,他们也会找借口打伊拉克——因为伊拉克的石油太诱人了。一句谎言,毁了一个国家:440万人流离失所,25万平民死亡,新生儿的畸形率比战前高了三倍,伊拉克的沙漠里至今还埋着美国的贫铀弹,风一吹,都是放射性物质的味道。
萨达姆当然知道这些。他被捕后,在监狱里被美军折磨了三年——每天晚上被叫醒好几次,不让睡觉;吃的饭里有虫子,不让洗澡;甚至被强迫脱衣服,美军在他的内裤上插了美国国旗,拍照片羞辱他。行刑前,他提出两个要求:抽一支烟,不戴头套。他说:“我要最后看看伊拉克的天空,让老百姓记住我的样子。”可美军没答应他的第二个要求吗?不,其实答应了——他没戴头套,可镜头里的他,眼里没有恐惧,只有坚定。就在套索套上脖子的前一秒,他摸了摸胡子——那是他和女儿的暗号,意思是“我是被冤枉的,你要活着,为我复仇”。拉嘉后来在采访里说:“父亲从来不会害怕,他摸胡子的时候,眼里全是对我们的牵挂。”
萨达姆死了,可伊拉克的悲剧还没结束。有人说他是暴君,有人说他是英雄,可他的一生都是伊拉克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注脚。就像中东的谚语说的:“战争没有赢家,只有输家。”美国的谎言,萨达姆的野心,最终买单的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直到今天,伊拉克的街头还有孩子在捡垃圾,还有母亲在哭失去的孩子,还有老人在怀念“萨达姆时代”的日子。
我们该记住的,不是萨达姆的胡子,而是战争的残酷,是谎言的代价。就像拉嘉说的:“父亲的死,不是结束,是开始——它让我们看清了,那些打着‘民主’旗号的侵略者,才是真正的凶手。”
伊拉克的沙漠里,风还在吹,可那些被战争摧毁的家庭,再也回不来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