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之子:李铁映同志的简历
发布日期:2025-08-02 10:09 点击次数:183
建国后,党中央选派了许多学生去苏联以及其他东欧国家学习,锤炼自身素质,以便日后能更好的为人民政权建设做贡献,李铁映便是其中之一,他出身红色家庭,父亲是中共的元勋,曾担任过中央高官,而他也后来也官至副国。
李铁映的父亲名叫李维汉,湖南人,出身于一个落魄的旧知识分子家庭,青年时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与毛主席等人结为挚友,曾一起参加过诸多民主运动。1919年,心怀求知理想的他远赴欧洲留学,1922年回国,并加入党组织。往后数年间,他一直在湖南工作,一边发展有志青年入党,壮大革命团体的力量,一边组织群众运动,反抗残暴、封建的北洋政府。
大革命时,他曾组织工农学群体支援北伐军,帮助民主武装击败军阀势力,将革命推向一个小高潮。不久之后,蒋、汪互相勾结,对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华东、华南的党组织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党员干部们被迫转移到地下蛰伏,以躲避迫害。值此危难之际,李维汉与周总理等人联合做出决定,改变“右”的政策,转而开展武装斗争,打击反动派,独立自主夺取革命的胜利。
1931年,他被派往苏联学习,2年后回国,在中央苏区工作。当时,博古正在苏区大行“左”倾之道,邓公因为反对此举而被批评,为了不牵连妻子金维映,邓公主动与其离了婚。李维汉见金失恋伤心,便主动去安慰、照顾她,一来二去,两人擦出了爱的火花,在同志们的祝福下结为革命伴侣。
1934年,长征途中,金维映在一个临时搭建的产房里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为李铁映。由于金与李在到达延安后都忙于工作,没时间照顾小铁映,只好将他放在保育院托管。等到他年纪稍大一些,党组织便将他送到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办的学校读书。1947年中旬,国民党军入侵延安,李铁映跟着党中央以及其他机关单位向东转移,暂居河北。
建国后,他跟着父亲住进了北京,并于1950年进入高中读书,因为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他被列入留学生名单中。1955年,在短暂学习了1年俄语之后,他坐上了去捷克斯洛伐克的飞机,入学某著名高校,主修物理学。1961年,经过漫长的攻读,他成功拿到了学士学位,返回国内后,先在国防部某研究所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转往统筹电子工业发展的四机部任职。
不久之后,党中央拟送李铁映去日本学习电子元件加工技术,但后因动荡降临而作罢。1966年,他被居心叵测者诬蔑是“右派分子”,进而遭到猛烈抨击,一度被下放到基层单位劳改,直至1970年才恢复工作。70年代末,由于行政需要,他被调到政府工作,由此正式走上仕途。
1981年,他就任市委书记,仅仅2年之后,他便就任省委书记,由此可见他的能力之突出。当时正值经济体制改革,南方因为地利优势靠着轻工业与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而以重工业起家的东北则逐渐走向衰落,经济开始倒退,很多工厂都濒临破产。面对此等棘手的情况,李铁映一边想办法整合工业资源,优先保证大工厂生存下来,稳定辽宁经济的基本盘。一边尝试开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补充经济短板,促进经济均衡、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他还一直关注着下岗职工,尽量给予大家多的补贴,帮助大家渡过难关,同时开设技能培训班,教授大家其他生存之法,促进二次就业。1985年,他被调到北京工作,1987年列席政治局,2003年出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职级为副国。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亲建国后也担任过副国级高干,而他的岳父曾经担任过政治局常委,官至正国。2015年前后,他因为身体原因离休,晚年很少再在公共场合露面,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悠然安度余生。
李铁映身负父辈的荣光,自正式工作之日起,便一心扑在国家建设上,干出了一番不凡的业绩,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科技发展。走上行政岗位后,他将服务人民作为第一要义,帮助人民政权摆脱动荡的侵扰,一步一步迈向新的明天。现如今,他已经年过九旬了,身体依旧很硬朗,在此我们也祝愿他福寿康宁,万事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