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外海,美军放任,加军逼近中国船只,一路追到北极
发布日期:2025-08-02 16:32 点击次数:116
在白令海阿拉斯加外海,最近上演了一出耐人寻味的戏码。一边,加拿大军机军舰紧盯中国科研船“雪龙2号”,如临大敌。另一边,面对中国海军主力舰编队多次抵近美国“家门口”的行动,华盛顿却表现得异常“淡定”,甚至称其“安全专业”。
这种“小弟比大哥还激动”的反常现象,究竟是渥太华反应过度,还是华盛顿在下着一盘更深远的棋局?这背后,远不止一场简单的海上对峙。
小弟冲在最前面?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科考船“雪龙2号”驶近阿拉斯加外海的白令海峡时,加拿大军机“极光”侦察机与海岸警卫队船只便开始了长时间、近距离的跟踪监视,一路跟到了北极圈。
渥太华最初的理由是“打击非法捕鱼”或“监测鲑鱼迁徙”。但稍作对比便知,“雪龙2号”的航线与所谓“鲑鱼迁徙路径”重叠不足三分之一,这借口站不住脚。
加拿大军方后来改口承认,之所以紧盯“雪龙2号”,仅仅因为它是来自“竞争国家”的船只。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让其行动的合法性备受质疑,也显露出某种荒诞。
与此同时,美方的态度却形成鲜明对比。自2015年起,中国海军编队,包括“沈阳舰”、“临沂舰”等,首次穿越白令海,并进入阿拉斯加附近美国领海基线12海里内。
过去五年里,中国海军在北太平洋,特别是阿拉斯加附近,已完成了五次大规模战巡,多次进入美国专属经济区。例如,2022年9月,中俄联合舰队,包含“南昌舰”,还在白令海举行了模拟反航母演练,曾引发美国北方司令部高度戒备。
今年9月,中俄两国更是派出了由8艘主力舰组成的庞大编队,第五次赴阿拉斯加附近执行联合巡逻,并进行了实弹射击。这些军事行动无疑是对美国近海战略空间的一次直接“触碰”。
然而,面对这些常态化的军事存在,华盛顿的官方口径却出奇地“平静”。他们将中国海军的抵近活动定义为“安全和专业”的“无害通过”。
美国海岸警卫队第17区指挥官梅根·迪恩少将明确表示,“我们通过存在回应存在”。这表明美军的策略是:以监视代替直接对抗,避免事态升级,同时不丧失自身在“航行自由”话语权上的主动权。
这种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让外界开始深思。华盛顿的“淡定”,真是因为大度或遵守规则吗?还是,其背后有无法言说的深层掣肘?
没法硬气的无奈
华盛顿在军事对峙中表现出的“战略克制”,并非仅仅是姿态上的考量。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尖端军事工业对特定供应链的致命依赖。而这条供应链,恰恰掌握在中国手中。
美国海军陆战队助理司令马奥尼上将曾在CSIS论坛上公开承认,美国军事供应链对中国的稀土存在高度依赖。他特别提到了导弹导引头所需的“铟锑化合物传感器”。
全球范围内,多达90%的“铟锑化合物传感器”加工能力集中在中国。这意味着,从F-35战斗机的隐身涂层,到AIM-9“响尾蛇”导弹的关键导引部件,都离不开中国的供应。
这种依赖构成了一把悬在美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爆发大规模的直接军事对抗,可能引发稀土供应链的断裂,这将对美国的国防工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打击。
这使得华盛顿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其军事报告中不断渲染来自中国的“威胁”,试图为自身的军事扩张寻找依据。另一方面,却因“软肋被捏”,无法在实际行动中将对抗级别升级。
因此,美国选择了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来应对。他们不会亲自下场与中国的科研船或海军编队“硬碰硬”,因为那不仅名不正言不顺,更会暴露其战略上的被动。
“忠心”变成笑话
既然华盛顿自身受制于稀土供应,不便直接采取激进行动,那它为何又要纵容甚至默许加拿大上演这场针对“雪龙2号”的“闹剧”?这便引出了盟友关系中另一层微妙的逻辑。
渥太华的“激进行为”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清晰的动机。长期以来,美加两国在贸易领域存在摩擦。华盛顿对渥太华的钢铝、汽车等核心产业持续加征关税。
例如,今年3月,美国政府就将对加拿大钢铝的关税提升至25%,并威胁对汽车产业加征更高关税。这种贸易压力,使得渥太华急于寻找突破口,试图通过政治上的“表忠心”来换取经济上的让步。
加拿大显然希望通过对华强硬,来获得华盛顿在贸易上的“施舍”。骚扰中国科考船,可以被视为向美国递交的一份“投名状”,表明其在对华问题上与美国“保持一致”。
然而,华盛顿的策略是实用主义的。他们往往将贸易问题与地缘政治分开处理,不会轻易将经济利益作为地缘政治的交换筹码。这一点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就已显现,例如对待菲律宾总统的态度,明确指出贸易是贸易,地缘政治是地缘政治。
最终的事实也证明了加拿大的策略彻底失败。其对华强硬的“表演”,并没有换取到华盛顿在贸易上的丝毫让步。反而,美国对加拿大关税不降反升的事实,直接击碎了渥太华的幻想。
这种结果,使得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沦为笑柄。他们既未能从华盛顿那里获得预期的好处,又在对华关系上制造了不必要的摩擦。这种试图依附强权、牺牲他国利益来换取自身利益的策略,在现实的大国博弈中,最终往往只会让自己沦为被牺牲的棋子。
冰海下的真实牌局
回望白令海上的这一系列事件,我们看到了一幅复杂的国际关系图景。加拿大在“雪龙2号”事件中的“激动”,并非无的放矢,它更像是一种对美国意图的笨拙迎合。
而华盛顿的“淡定”,也并非简单的大度或软弱,它实际上是被其自身经济命脉所束缚的精明算计。
这场围绕北太平洋和北极区域的博弈,清晰地勾勒出了当前大国关系的残酷现实。军事力量的展示与常态化存在,经济命脉的关键控制,以及盟友体系的巧妙利用,这三者在这里交织在一起。
中国的海军力量崛起和科研活动拓展,正在持续增强其在北极及北太平洋的战略影响力。与此同时,美国因对稀土的严重依赖,其军事行动受到无形制约。
这种制约迫使美国采取了“以监视代对抗”的实用主义策略,并乐于将盟友推向前台进行“压力测试”。但加拿大的遭遇警示我们,试图通过依附强权、牺牲他国利益来换取自身好处的策略,是不可持续的。真正的国家利益,终究无法建立在虚幻的“投名状”之上。
上一篇:女特种兵入伍10年,转业前一天,被领导喊住:有人在等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