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和御医有什么区别,到了什么级别才有资格进宫给皇帝看病?
发布日期:2025-10-07 21:17 点击次数:181
清代太医院是个正五品衙门,凡是所有医生都可以统称为“太医”,但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称“御医”的。从史料的相关记载来看,只有到了御医这个级别,才有资格给皇帝以及妃嫔看病。因此,要想成为御医,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炼。
成为御医至少需要十年时间
清代的太医院岗位分为八级,依次是院使、左院判、右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医员、医生。清初太医院刚建立的时候设有院使一人,为正五品官,左右院判各一人,正六品,他们都是太医院的管理层,不过也要亲自入宫为皇帝看病。
其下设御医十人(正八品),吏目三十人、医士四十人、医生二十人,切造医生二十人。后来,在名额上有所增减,比如雍正八年,又增设了食粮医员三十人。
太医院中的官吏和医务人员统称为太医,他们一般都是汉人,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家族传承,即子承父业的情况。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在医术方面,满蒙旗人是远不能相比的,所以在京师各衙门中,只有太医院不实行满汉复职制(少数情况也会以满大臣管理院务)。
在晋升机制上,院使缺出例由左院判升补;左院判缺出由右院判升补;右院判缺出由御医升补,其晋升方式基本和在京各部院衙门相同。而御医、吏目、医士等官,则先要由各省督抚选举精通医理之人上报太医院,再由太医院进行严格选拔。
在清代,要想成为一名被太医院派进宫中的御医,过程是相当漫长的。
首先要成为医生,接受医学教育。太医院的几个所属机构中,设有教习二人,教习是由任职的御医、吏目中选拔出的医术精湛的人来担任的。如果想要进入教习厅学习医术,汉人一般要经过同乡六品以上官员的保荐,满人除了要官员保荐外,还要有太医院的医官作保才可以。
被保荐的学生先要通过面试,面试是由太医院的首领厅来负责的,它是太医院的行政机构,入学资格审核、面试、考核等都是由首领厅统一管理。
面试合格者就可以称为医生,但是医生还不能进入太医院学习,先要挂名等待太医院允许才能最终进入太医院学习深造。能够入院的医生称为“肄业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内经》、《本草纲目》等书,又来又增习《医学金鉴》,并逐渐作为主要教科书。
太医院除了在医术上进行教育外,也很重视医德教育,在教授医术的同时,都要强调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具有的道德修养。清代的医德具体是要求医生不图名利、急病人之所急、贫富一视同仁、尊重人的生命、谦虚谨慎、互相学习等。
肄业生学习期间,每年都会经历四次考试,后来改为两季考,由太医院官员主持,考试的成绩会上报礼部和吏部记录在案。三年学习期满后,礼部、吏部堂官将会主持考试,成绩合格者升为医士,不合格则继续肄业,三年后再考。
太医院的考试不比科举容易
太医院每年的会考是最重要的一次大考,有着严格的考试章程。会考的时间为一整天封闭式考试,考题、判卷和考生考试规则都有明文规定。
比如考试出题务必明白,不能割裂经文,判卷批语也要从简。考卷必须按照规定的尺寸购买,不能长短不一,卷面上要印有太医院的官印,中间填写参加考试医士的姓名、籍贯等信息。
考卷分为“正、大、光、明”四种,考前负责监考的收掌官按照考号进行分类,诸如一至十号考生为正类,收掌官就会在考卷上写上“正”字,写好后把试卷折封,折叠处要加盖教习厅印。
考试当天,参加考试的考生黎明时集合入场,监考官点名后,考生对号入座,如果没有按时到达考场,将被取消考试资格。考生入座后,由都察院派出的御史充当稽查官,要进行逐号详查,一旦发现签座不相符的,立即逐出考场。
题目是按照正大光明分类进行悬挂,各类考生按照自己类别所处的题目进行作答,不允许离座抄题。每道题的答题时间也有规定,不管答完还是没答完,时间一到,稽查官就会挨号在考卷上盖戳,没答完的会被盖上一个不录取的戳。
仅从太医院会考的流程来看,其严格程度不亚于乡会试,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太医院中所有的医生都是服务皇帝的,一旦出现过失,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太医院会考绝不会出现舞弊的情况。
通过会考就可以升为医士,这也是成为御医的第一步。最终御医的选拔是要从太医院内医术精湛、品行端正的医士以上人员中层层选拔的。因此御医在进宫之前需在太医院供职六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如果将前后的时间算上,成为一个合格的、能进宫为皇帝看病的御医,至少需要花十年的时间。
雍正时期,在民间广招名医,名额每省一人,这些通过督抚举荐上来的名医,如果工作勤奋,品德端正,也有机会上调太医院成为御医,但总体来说不是主流。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