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裁 2681 人!中美都欠会费,为何一个被批霸权一个获理解?
发布日期:2025-10-09 16:05 点击次数:153
2025 年 9 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一封 “求救信” 将全球目光聚焦于联合国的财政危机。信中披露,联合国将在 2026 年削减常规预算 15% 以上、裁员 2681 人,这一数字相当于联合国总员工数的五分之一还多。这场危机表面看是成员国缴费不积极,实则暗藏大国博弈的深层逻辑,尤其是中美两大经济体在会费问题上的截然不同态度,折射出国际秩序的深刻变革。
联合国财政危机的核心矛盾,在于美国长期将会费作为政治工具。作为联合国最大单一出资国,美国承担 22% 的常规预算份额,本应每年缴纳约 58 亿人民币,但截至 2025 年初,其累计拖欠会费已达 15 亿美元,占全部拖欠款的大半。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拖欠会费,一边维持着全球最高的军费开支 ——2025 年军费预算超 9000 亿美元,是联合国年度预算的 180 倍。
美国的欠费逻辑是典型的 “霸权式赖账”:当联合国决议符合其利益时,如通过对其有利的安理会决议,美国便痛快缴费;一旦联合国拒绝配合其单边主义行动,如谴责其军事干预或中东政策,美国立即以断供施压。例如,2017 年特朗普政府因不满联合国对巴勒斯坦的援助政策,直接冻结 5 亿美元会费,并威胁终止对教科文组织的资助。这种 “用钱说话” 的逻辑,本质是将联合国视为可操控的 “政治提线木偶”。美国的欠费行为已形成制度化恶习。这种策略在特朗普执政期间达到顶峰,其政府不仅大幅削减资助额度,更全面叫停对多个联合国下属机构的资金输送,试图通过断供重塑联合国议程走向。
与美国不同,中国虽存在短期会费未缴清的情况,但性质截然相反。截至 2025 年 9 月,中国未缴会费约 3 亿美元,主要涉及下半年常规预算和部分维和摊款。然而,这一数字仅占中国全年应缴额度(近 15 亿美元)的 20%,且中国历年均在年末前结清会费 ——2024 年会费即于 12 月底划拨到账,总额约 4.8 亿美元。
中国的 “延迟支付” 实为对现行会费制度的不满表达。中国代表戴兵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指出,当前分摊机制存在严重不公:发达国家分摊比例持续下降,而发展中国家负担日益加重。以中国为例,其会费比例已从 2000 年的 0.995% 跃升至 2025 年的 20%,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出资国,但中国在联合国系统的雇员占比仅 2.3%(全球第 17 位),远低于美国的 9.4%。
中国的改革诉求具有双重目标:一是推动会费比例动态调整,根据各国实际支付能力重新分配负担;二是扩大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决策权,避免 “越富有的国家付得越少,发展中国家却付得越多” 的畸形格局。例如,中国提出以购买力平价或人均收入替代国民总收入(GNI)作为分摊依据,若按此计算,中国会费比例不会超过 12%。
美国将联合国视为维护霸权的工具,其欠费行为是单边主义的外化表现。通过控制会费比例,美国试图维持 “最大金主” 的话语权,同时限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联合国影响力的上升。中国不仅是第二大会费国,还是联合国维和出兵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累计派出维和部队超 5 万人次。这种差异在联合国裁员计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欠费导致维和部队轮换停摆、气候大会筹备停滞,却仍要求联合国为其 “特殊待遇” 买单;中国则明确表示将在月底完成相关款项缴纳,并呼吁通过改革解决结构性矛盾。正如联合国工会主席所言:“当大国用钱包控制联合国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 2681 个岗位,而是战后国际秩序的最后一根支柱。”
从短期看,联合国需通过裁员、搬迁办公地点等措施缓解燃眉之急。例如,在也门粮食援助、刚果(金)维和等项目中,中国均提供关键支持。但长期而言,这场财政危机暴露了联合国在会费分摊、决策机制等方面的深层缺陷。未来,如何平衡大国利益、推动制度改革,将决定联合国能否走出困境,继续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