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亿市值掩不住授权锁喉,海光别再把AMD快照当飞轮
发布日期:2025-11-20 09:55 点击次数:52
2024年,海光CPU出货量突破120万片,DCU算力卡中标国家超算中心,营收冲至136亿元,市值站稳2000亿——看似国产算力最锋利的矛。但翻开招股书和行业白皮书,海光仍停留在"替代可用"阶段:架构授权、专利墙、软件生态三张门票一张不少,却都不是自己盖章;规模越大,越像被绑在x86战车上的"高端代工"。
一、技术源头:AMD授权的红利能吃多久?
2016年与AMD成立合资公司,拿到Zen1微架构永久授权,海光借此跳过十年研发盲区,快速推出海光一号、二号、三号。但"永久"只是技术快照——AMD已演进至Zen5,海光仍停留在Zen1+水准,IPC差距从5%拉大到30%。更关键的是,授权协议禁止对外授权修改后的IP,海光只能做"黑箱优化",无法像Arm那样二次授权客户。结果是:每卖一颗CPU,都要给AMD支付1-2美元提成,累计超2亿元。技术脖子换了只手,依旧被卡住。
二、专利矩阵:数量暴涨,质量堪忧
截至2024Q1,海光累计申请专利16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90%,但核心微架构专利仅47件,不及Intel单年新增1/10。美国专利局数据显示,海光海外同族专利不足80件,而同期AMD为1.1万件。2023年海光在美国被诉专利侵权,涉案3件存储一致性专利最终靠和解赔偿800万美元——没有全球专利飞轮,出海就等于裸奔。
三、生态话语权:通过Windows认证,却写不进指令集
海光CPU兼容x86,可无缝运行Windows、Linux,看似生态完备,但指令集扩展全靠AMD"投喂"。2022年国内提出AI加速指令集DLBoost,海光因授权限制无法原生集成,只能外挂ASIC,导致AI性能比Intel AMX低40%。生态链顶端是标准组,不是兼容组;只会"跟跑"的玩家永远拿不到加分题。
四、市场结构:90%收入在国内,出口只有"样板房"
官方口径"进入"东盟、拉美、东欧,但2024年海外收入仅1.7亿元,占比1.2%,且多为高校实验室捐赠。巴西政府招标AI超算,明确要求CPU具备本地专利比例≥20%,海光直接出局。国产替代喊得震天响,却走不出唐人街式的"关系订单",规模越大,内卷越深。
五、资本泡沫:2000亿市值,对应每颗芯片价值16万元
按2024年120万片销量测算,海光市占率国内第一,却仍不足全球x86市场2%。Intel同期销量2.5亿颗,市值2500亿美元,单颗对应100美元;海光单颗对应1300美元,估值溢价高达13倍。资金热把"稀缺"当成"核心",一旦技术代差拉平,泡沫将率先从授权架构裂缝泄气。
海光用7年证明,中国CPU可以靠授权+补贴快速"可用";但它也证明,没有自主指令集、全球专利、标准话语权,再高的营收也只是"高级代工"。真正的民族算力品牌,不应满足于国产替代,而应把指令集、专利、生态同时写进全球手册。下一步,海光需要回答:继续吃x86老本,还是推出自主指令集并开放授权?若仍是前者,2000亿市值只是授权泡沫的倒影;若是后者,世界才会记住:Hygon不是中国版的AMD,而是中国算力写给全球的新语法。窗口期,只剩国产替代红利最后的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