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腰斩!上海老洋房二拍流拍,1500万保证金吓退土豪
发布日期:2025-09-18 08:28 点击次数:174
当《安家》里的房似锦还在为老洋房中介费跟客户磨破嘴皮,现实中的愚园路532弄已经用“降价5334万仍流拍”给所有“豪宅梦”上了一课。这栋1924年的“绝版孤品”,曾是《三十而已》的镜头宠儿,如今却成了拍卖会上的“滞销货”——不是土豪们集体失忆,而是这老洋房的“坑”,比它墙根下的梧桐树根还深。1500万保证金当“门票”,租约绑到2029年当“赠品”,9666万买个“网红打卡点”?这年头,连土豪都学会用计算器按碎情怀了。
一、影视光环碎成玻璃渣:从“许文强的上海滩”到“海萍的维修单”
《安家》里龚先生为老洋房一掷8000万时,屏幕前多少人握紧了拳头;《三十而已》里王漫妮望着顶层豪宅眼冒星星时,多少打工人把“老洋房”列进了“下辈子愿望清单”。但现实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愚园路这栋“明星同款”,从一拍1.5亿降到二拍9666万,降价幅度够买5栋一线城市江景大平层,结果连个举牌的都没有。
影视剧里的老洋房永远带着柔光滤镜:实木地板锃亮,壁炉烧着暖火,窗外是梧桐树影婆娑,连空气都飘着“老上海的精致”。可现实中的老洋房,是99岁的“老寿星”——1924年竣工的房子,房龄比你爷爷还大,水电管线跟它的皱纹一样深,哪天水管爆了,修一次够在郊区买个卫生间;屋顶瓦片松了,换一遍能抵普通人三年工资。中介嘴里的“精装修”,可能是十年前的审美,墙纸翘边、地板起拱,住进去第一件事不是开香槟,是找装修队拆墙。
更扎心的是“影视取景地”这个标签。你以为买的是《安家》里的“情怀”,其实是买了个“影视道具使用权”——剧组拍戏时为了上镜好看,可能临时刷了墙、换了家具,拍完就撤了,留下一堆“美颜后遗症”。就像网红景点的“打卡照”,滤镜一关全是坑,你还得为这滤镜买单。
二、9666万买的是啥?算完这笔账,土豪连夜扛着计算器跑路
别被“9666万”这个数字唬住,这只是“首付的首付”。咱们来算笔“土豪版数学题”:
先说“明面上的钱”:9666万起拍价,成交后得掏成交价1%的佣金(至少96.66万)、0.5%-1%的软件服务费(按0.5%算48.33万),总成本直奔9810.99万,接近一个小目标。这还没算税费(契税、个税、增值税,老洋房大概率不满足“满五唯一”,税费能再扒层皮)、维修基金(老房子的维修基金比新房高30%),七七八八加起来,没1.1亿拿不下来。
再算“看不见的钱”:1500万保证金,虽然成交后退,但竞价那1天你得把钱“冻”在平台上,相当于拿1500万买张“竞价入场券”,没拍到钱退回来,可利息损失了(1500万存银行一天利息1233元,虽然不多,但土豪的钱也是钱啊)。拍到了更麻烦:未来4年(租约到2029年)你只能当“远程房东”,每月收6.75万租金,一年81万,4年324万。1.1亿成本,4年租金324万,年化回报率0.7%——比余额宝(2%左右)还低,这哪是投资,是给租客“精准扶贫”。
有人说“老洋房是稀缺资产,以后会升值”。可稀缺不代表值钱,得看“接盘侠够不够多”。现在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早就变了:以前是“闭着眼买豪宅”,现在是“现金为王”——私募、黄金、大额存单,哪个不比老洋房流动性强、回报率高?1.1亿买大额存单,年化3%,一年利息330万,是租金的4倍,躺着不动都比当“老洋房房东”香。
三、1500万保证金:谁在“看房”?谁在“看戏”?
中介说“来看房的人还怪多的”,这话跟网红餐厅说“排队两小时”一样玄乎——一半是托,一半是路过看热闹的。你以为“看房的人多”是行情好,其实是“1500万保证金”筛出了真相:
能掏出1500万保证金的人,资产至少几个亿吧?这些人买房会看啥?地段、流动性、增值空间。愚园路地段是好,但老洋房的流动性差到离谱——法拍房市场上,老洋房流拍是常态,上次浦东一栋老洋房三拍才成交,降价40%;北京西城区的老洋房挂了半年没卖掉,最后降价2000万才出手。你买了这房子,想转手时可能比现在还难,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
真正的土豪早就拿着计算器跑路了:1500万保证金,够在杭州买套江景大平层,在成都买两栋别墅,何必砸在这“老古董”上?所以“来看房的人多”,大概率是中介引流的套路——你去看房,中介就有机会给你推其他“性价比高”的房源;或者是好奇的吃瓜群众,想进去拍张照发朋友圈:“我看过1亿的房子,就是没买”。
四、租约到2029年:买家是房东还是“冤大头”?
最坑的不是价格,是“租约到2029年”这个“捆绑销售”。现在是2025年,也就是说未来4年,你花1亿买的房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住,自己当“云房东”。
租客是谁?中介没说,可能是公司,也可能是个人。但不管是谁,你都得遵守租约——不能涨租金,不能赶人走,租客要是把房子弄脏了、弄坏了,你还得扯皮。更糟的是,租约到期后,房子可能已经“千疮百孔”,你得花几百万翻新,才能自住或重新出租。这哪是买豪宅,是买了个“定时炸弹”,还是带租客的那种。
有人说“等租约到期就能涨价啊”。可4年后的租金能涨多少?上海高端住宅空置率已经12%了,租客越来越挑,你敢涨租,人家转头就搬走,到时候房子空着,你还得还贷款(如果贷款买的话),简直是“双重暴击”。
五、第三次拍卖:降价到多少才算“抄底”?
中介说“后续应该还有第三次拍卖”,但降价到多少才有人买?
二拍已经比一拍降了35%(从1.5亿到9666万),三拍按惯例再降20%,起拍价7732万,总成本接近8000万,回报率1%左右,还是不如理财;降到5000万?可能会有土豪心动,但这栋房的评估价是多少?一拍1.5亿,二拍9666万,已经快“腰斩”了,银行要是不同意(如果是法拍房,可能涉及债务问题),根本降不下来。
退一万步说,就算三拍5000万成交,买家也得想清楚:这房子的“文化价值”能当饭吃吗?老洋房的“稀缺性”是中介吹出来的,上海现存老洋房有2000多栋,法拍房市场上每年都有几十栋拍卖,当供给多了,稀缺就成了“伪命题”。就像当年炒藏獒,说“纯种藏獒全世界只有100只”,结果养獒的人比藏獒还多,最后白送都没人要。
结语:老洋房流拍,戳破了“豪宅神话”的泡泡
这栋老洋房流拍,不是偶然,是豪宅市场“祛魅”的开始。
以前我们总以为“老洋房=稀缺=值钱”,可现实告诉我们:当“情怀”遇上“真金白银”,情怀不值钱;当“稀缺”遇上“没人接盘”,稀缺就是“自嗨”。高净值人群早就不玩“买豪宅躺赢”的游戏了,他们开始算年化回报率、算流动性、算隐性成本——这年头,连土豪都学会用计算器按碎情怀了,你还在信中介的“绝版孤品”?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老洋房是身份的象征”,你就把租金回报率甩给他:0.7%的回报率,买的不是身份,是“冤大头认证”。毕竟,能让土豪掏1亿的,从来不是“老上海的故事”,是“能赚多少钱”的现实。
最后送中介一句话:别再说“来看房的人还怪多的”,热闹是他们的,真掏钱的,早就扛着计算器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