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后,王翦子孙分家避祸,竟催生两大千年豪门
发布日期:2025-10-10 01:08 点击次数:76
战国时期被称为“四大名将”的人里,秦国占了两个名额:白起和王翦。
如果说白起是战场上的无敌杀手,那么王翦就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智者将军。
在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有五个国家直接或间接地被王翦打败而灭亡。
但是世事难料,秦朝覆灭之后,曾经辅助秦王嬴政消灭六国的名将王翦一家,遭到了六国后裔的报复。
王翦的孙子王离带领的军队被项羽打败,他自己也牺牲了。这样一来,王翦的曾孙们面临着家族未来的方向问题。
王离的两个儿子最后决定,通过分家并远离秦朝都城来隐匿,从而避免可能的灭门之祸。
然而,他们谁也没想到,一个无奈自保的动作,竟然意外地造就了两个千年的豪门家族。
为了生存不得不委屈自己的王翦
两千多年前,王翦出生在频阳,现在是陕西富平县的地方。
虽然王翦出生时家里并不富裕,但他的祖先可是来历不小。
追溯到15代之前,他算是周灵王太子晋的直接后代。
后来太子晋惹怒了周灵王,被贬为普通百姓,所以也就不能保留“姬”这个显赫的姓氏了。
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很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司徒,然后辞职隐居在太原。人们称他家为“王家”,所以宗敬的后代都用王作为姓。
因为可能是血脉的原因,王翦从小就力气很大,特别喜欢练武,而且他也很聪明,喜欢研究兵法和谋略。
他说过,靠着自己的这双手,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二十那年,王翦加入了军队。
因为他办事稳重,反应快,打仗勇敢,武功也很厉害,所以很快在军队中表现突出,得到了秦军主帅白起的赏识。
起初,白起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做亲兵,不久后便提拔他为将军。
在秦赵之间的长平大战中,王翦作为年轻的将领,表现得非常出色。
白起看到王翦的表现后说:“我去世后,如果秦国想要统一天下,非得让王翦领兵不可,不然肯定失败。”
当秦国的王位落到嬴政手上的时候,因为参与平定了嫪毐的叛乱,王翦和嬴政的关系迅速变得亲近起来。
随后,嬴政把王翦当成国家的支柱,让他带兵去中原各国进行全面的扫荡。
王翦不负众望,几年间就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
王翦首先通过水淹的方式消灭了韩国。在与赵国军队对抗时,他运用离间计除掉了与自己齐名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从而灭亡了赵国,为嬴政报了当年在赵国受苦差点丧命的大仇。
在公元前228年,位于北方的燕王喜觉得,自己可能是下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君主。
于是,他让太子丹派遣荆轲带着燕国的地图和匕首去刺杀秦王。结果荆轲没能成功,反而激怒了秦王。随后,王翦率兵北上攻打燕国。
尽管燕王亲手处死了太子丹,并主动提出割让土地以求和平,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秦军灭亡的命运。
现在,中国的版图上只剩下东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和秦国三个国家并立了。
胜利的消息传到了秦朝的首都咸阳,秦王立刻派出了多批使者前来慰问,并且还给了他们各种奖励和赏赐。
可是这时候王翦心里并不高兴,反而有些忧愁。他的儿子王贲虽然已经跟着父亲打了好多年仗,成长为一名大将,但听到父亲这样说,还是不太明白:“父亲为国做了大功,国王也非常信任他,别人看到都高兴,你却愁眉苦脸,这是为什么呢?”
王翦叹了口气说:“你不懂,秦王这个人只有在困难时才会亲近你,一旦功成名就,他就不再信任你了。我现在带着几十万精兵强将,他怎么可能完全放心呢?表面上是来慰问,实际上是对我不放心。”
不久后,王翦主动交出了兵权,心里十分不安,害怕自己会像白起一样,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君主猜忌,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王翦其实很想去隐退,但他是秦国最厉害的大将之一,在攻打楚国时,他不得不表明自己的立场。
在攻打楚国时,他主张至少需要60万大军,而李信则认为20万就足够了。
于是,秦始皇认为王翦年纪大了,就听从了李信的建议。结果,秦军被楚军打得溃不成军,有七位大将阵亡。
无奈之下,嬴政只好亲自前往王翦的府邸,恳请他出面相助。
王翦虽然极力推辞,但君王的命令不能违背,最终他答应率领六十万大军征讨楚国。
不过,这60万秦军几乎就是秦国的全部兵力,全部交给王翦,嬴政怎么能不担心呢?
为了拉拢王翦,他立刻把宗室华阳公主许配给他,两家从此成了亲戚。
王翦在前往咸阳的路上,遇到了从嬴政那边来的禁军,他们带来了华阳公主。
秦王下旨:华阳公主将在与王翦将军相遇的地方举行婚礼。
这场婚礼充满了独特的魅力,让人们都羡慕王翦被秦王看重。
然而,王翦明白这其实是秦王对他有所疑虑,想用这种方式来稳住他。
这让他很担心:如果秦王嬴政对自己有疑虑,再有人从中煽动,自己恐怕性命难保。
因此,王翦下定决心要消除秦王的猜疑。这时,他别无选择,只能主动示弱。
那一天,秦王在灞桥边设宴,为王翦送行。
这时,王翦开始了行动,他倒满一杯酒递给秦王,表明自己有一个请求,希望秦王能够答应。
秦王痛快地说:“将军有什么话尽管说吧。”
王翦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希望能得到咸阳附近一些优质的田地和几处精美的住宅。
王翦非常兴奋地说,自己年纪大了,享受不了多少荣华富贵,只希望能得到一些田地房产,为子孙后代留下点家业。
秦王立刻同意了王翦的请求,还觉得老将军有点过于谨慎了。
王翦更是厉害,他带兵出了武关之后,还连续五次请秦王给他家赏赐田地房产。
虽然别人看到王翦好像很贪婪,但秦王嬴政心里清楚,王翦其实没有想当皇帝的野心,所以才放心让他带兵去攻打楚国。
王翦因此得到了秦王的完全信任,掌控了军队的最高指挥权。
后来,当他对阵楚国的大将项燕时,有人对王翦的战术提出了质疑。不过,秦王依然坚定地支持王翦,最后成功地征服了楚国。
回到秦国后,王翦马上交出了兵权,告老还乡,最后安详去世。
王翦在秦朝时期是一位著名的将领,不仅武功超群,还是一位非常善于教育孩子的父亲。他的儿子王贲和孙子王离也先后成为了秦朝的大将军。
在秦朝末年的战争里,王离被项羽打败并最终遇害。项羽是楚国著名将领项燕的后代。
王家得知消息后,王离的两个孩子王元和王威意识到事情很棘手。
秦朝一旦被灭,那些曾经被王翦、王贲消灭的六国后裔,一定会对王家进行报复。
于是,两人商量后决定分家,离开咸阳到外地避难。
他们马上开始了行动,王元这一支搬到了琅琊,而王威那一支则去了太原。
两家人都消失了很久,直到西汉建立,他们才重新出现,并逐渐壮大成为两个大家族。
琅琊王家:王家与司马家共同执掌天下
王元把家安置在琅琊之后,开始注重诗书教育,可以说是从军事转向了文化。
到了西汉昭帝时期,他的后代王吉才逐渐崭露锋芒,担任了昌邑王的都尉,到了汉宣帝时期又晋升为博士谏议大夫。
王吉的儿子王骏,在汉元帝时期被以孝廉的身份起用。到了汉成帝继位后,王骏担任京兆尹,展现出了出色的行政能力。
王吉的孙子王崇在汉平帝时期担任大司空,并被封为扶平侯。王吉一家三代在西汉朝廷为官,前后长达八十多年。
在西汉时期,真正三代都有贤能之名、道德学问一脉相承的家族并不多见,因此琅琊王氏逐渐声名鹊起。
王崇的后代里,出了王遵、王音等人,他们分别担任过中大夫和大将军等职位,但总体来看,他们的成就还是平平无奇的。
王祥是琅琊王氏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家族在王祥这一代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大家小时候都听说过《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卧冰求鲤”的主角就是王祥。
他先是在220年当上了徐州的别驾,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魏高贵乡公曹髦当上了皇帝,王祥被封为关内侯。接着,他做了光禄勋、司吏校尉,没过多久又当上了司空、太尉,并且加封侍中。此时的王祥年纪已经很大了。
在266年,反对司马氏统治的曹髦被杀害。司马炎那时已经掌握了朝廷大权,见到他的人纷纷下跪行礼,唯独王祥只是行了一个长揖礼。
司马炎不由得感慨道:“今天才明白你对我有多重视。”
当晋朝取代魏朝建立后,司马昭通过诏书宣布:“太保您德高望重,是我治理国家的重要依靠。”
朝廷给了王祥国公的荣誉,并让他留在京城。几乎所有的重要事务,朝廷都会征询他的意见。
晋朝的士大夫南下避难,琅琊王氏家族的王导和堂兄王敦分别担任宰相和大将军,两人一内一外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
王导帮助从北方来的贵族们安定下来,并与南方的贵族们搞好关系,尽力缓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为稳定江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人们常说“王与马,共天下”,这不仅彰显了王导对晋朝的巨大贡献,还体现了琅琊王氏在东晋时期的强大影响力。
王导是位很有权势的宰相,他曾成功劝说司马睿戒掉喝酒的习惯,还让他打消了随意更换太子的念头。这些都是很难改变的决定,但王导做到了。
他还劝说过晋明帝要远离不好的人,实行好的政策。
明帝听了这话,心里感到很愧疚,他用手捂住脸,伏在坐榻上说:“如果像你说的这样,晋朝的皇位怎么能长久呢!”
南朝时期,琅琊王氏的子弟王弘和王昙先后帮助刘裕和刘义隆父子建立并统治国家,使得王氏家族再次迎来了辉煌时期。
在南朝宋时期,齐代的王俭对萧道成建立齐朝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祥之后,王氏家族的文化方向逐渐从道家转向了玄学。
在古代历史上,有一位很有名的人物叫王戎,他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个。王戎不仅才华横溢,还是当时研究玄学的大家。他认为,儒家思想和玄学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于是提出了一个观点:圣人重视礼仪和教化,而老子和庄子则强调自然之道,这两种思想是不是可以互相调和呢?
王导继承了这一理念,王家既重视儒家学问也研究玄学,家族里的年轻人在佛学、文学、书法和绘画等多个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
因此,王家特别重视名士聚会,最著名的当属王羲之召集的兰亭雅集。这次聚会还产生了千古流传的书法名作《兰亭集序》。
直到明代,琅琊王氏家族又出了个王世贞,他成为了“后七子”之一,是当时文坛上的佼佼者。
王鉴是清初画坛上的领军人物之一,属于“江南四王”之一。他是琅琊王氏家族的一员。
从汉代到清末,琅琊王氏家族出了92位宰辅,还有许多其他级别的官员。
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琅琊王氏家族出了很多有名的才子,比如王融、王羲之、王献之、王世贞等,一共超过六百人。放眼整个古代社会,几乎找不到能与之相比的家族。
这绝对是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没人敢有异议。
太原王家:全国著名的四大姓氏之一
王离的第二个儿子王威遵循着“灯下黑”的原则,从咸阳出发,来到了附近的山西太原安家落户,从此成为了太原王氏家族的一员。
王威的第九代子孙王霸在西汉时期担任过尚书的职务。后来王莽篡位后,王霸选择了辞职,隐居在山林之中,从此王家再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太原的王氏家族中,王柔与王泽两兄弟一同成为了魏国的重要官员,分别担任了北中郎将和代郡太守的职务,使得太原王氏家族再次在政坛上声名鹊起。
王柔的儿子名叫王机,他曾担任过魏国东郡的太守,但由于早逝,并未留下太大的影响。
王泽的儿子王昶“办事能力强,见识高超”,“可以算得上是国家的良臣、时代的杰出人才了”。他为太原王氏日后成为显赫的大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昶不仅在政坛上表现出色,还在军事上建立了显著的功绩。
他曾经带领部队在江陵与东吴的大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王昶因为战功卓著,被提拔为征南大将军,还兼任了仪同三司的职务,同时被封为京陵侯。
后来,王昶在平定毋丘俭、文钦、诸葛诞的叛乱中,再次凭借卓越的战功,为自己和家族赢得了极高的荣誉,朝廷增加了他的封地一千户,加上之前的封地,共有四千七百户,并晋升他为司空,同时保留了他原有的持节和都督的职位。
因为王昶对曹魏和司马氏政权的杰出贡献,太原王氏家族迅速崛起,成为了魏晋时期北方顶级的豪门望族,他的后代也一代接一代地担任着重要的官职。
他的大儿子王浑在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后,官职做到了徐州刺史和豫州刺史。
在公元273年,孙吴国调集兵力攻打豫州的边城弋阳和新息。当时,豫州刺史王浑只带领少量军队冒险渡过淮河,出其不意地击败了号称有十万之众的吴军。
因为这次战役的功劳,王浑被提拔为安东将军,负责管理扬州的军事事务,逐渐在西晋声名鹊起。
王浑的儿子王济“有才智,能说清话”,是著名的玄学名士。
晋武帝对他的才能非常欣赏,于是将他招为驸马。
王昶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王浑的弟弟王湛,小时候大家都觉得他有些迟钝,只有他的父亲王昶觉得他与众不同。
与王浑这一家族在西晋时期声名显赫不同,王湛这一家族则是在东晋时期才逐渐兴盛起来。
陶潜在他的笔记《群辅录》中提到太原王氏“五代都很有德行,这一点老人们都知道。”
他说的“五世”,指的是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这五代显赫家族的传承。
王坦之的四个儿子都有官职,其中以三子王国宝最受晋安帝重用,他被任命为副相,与会稽王司马道子一起参与国政。
然而,太原王氏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顺风的。
在404年,太原王氏的尚书右仆射王愉和他的儿子荆州刺史王绥,因为对刘裕的专权不满,密谋起兵反抗。
事情泄露后,刘裕家族的人将王氏一家几乎全部灭绝。
曾经风光一时的太原王氏家族在南朝时期衰落下去,几乎灭绝。
太原王氏家族遭遇了不幸,唯一幸存的后裔王慧龙几经辗转逃到了北魏。
王慧龙因为出身名门,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他首先赢得了宰相崔浩的弟弟崔恬的信任,然后娶了崔恬的女儿为妻。
不久,王慧龙被授予北魏龙骧将军的职位,负责守卫南方边境。他在那里辛勤工作了十年,既注重农业生产,又加强军事训练,因此名声大噪,功绩卓著。
王慧龙因为对刘宋政权的不满,多次参与北魏与刘宋之间的战争。
因为智谋和勇气出众,多次立下战功,最终凭借积累的功绩,升任安南将军和荆州刺史,为太原王氏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太原王氏家族几代人的努力,在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分族定姓的时候,他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魏王特别重视门第家族,他认为范阳的卢敏、清河的崔宗伯、荥阳的郑羲、太原的王琼(王慧龙的孙子)四家是高门大族,因此把他们的女儿都娶进门当户对,充实了后宫。
太原王氏作为“天下四大名门”,再次成为了北方顶尖的豪门大族,从北魏到北齐、北周,再到隋朝,一直都非常繁荣和强大。
王慧龙的曾孙里,王遵业当上了黄门侍郎,王广业去世时是太中大夫,王延业做了中书郎,给皇帝讲解《孝经》,季和则做到了并州大中正和治书侍御。
那时的王家真是人才辈出,大家都说王家兄弟个个出色,非常了不起。
太原的王家因为地位尊贵和家族的优良传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起到了领导作用,还在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的穿着和行为,成了当时大家争相模仿的潮流。
当年,被称为“小宰相”的王遵业,他是王慧龙的曾孙,有一次他穿着破旧的鞋子,有人为了模仿他,故意损坏新鞋来效仿,这在当时就像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男明星和顶级网红。
唐初重新确定了显贵家族,把“天下四姓”变成了“五姓七家”: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清河博陵崔氏和李氏。太原王氏的名声依然很响亮。
虽然门第势力减弱,但因为太原王氏有着优良的家族教育传统,他们在唐朝依然培养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
在唐朝时期,太原王氏家族出了王珪、王涯等七位著名的宰相。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太原王氏的成员因为他们的才华和学问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
王通是隋末唐初的一位大学者,他精通儒家、佛教和道家的学问,曾在黄河和汾水一带讲学。他培养出了一大批文武兼备的人才,为唐朝初期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在文化发展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绩是个喜欢喝酒、不受拘束的文人,他弹琴、写诗、著文,才华横溢,独树一帜。
王勃是王通的侄孙,从小就很聪明,被大家称为“神童”。他不仅在“初唐四杰”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写出了很多广为流传的好诗文,像《滕王阁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特别有名,很多人都喜欢读。
不久之后,王维和他的兄弟王缙也崭露头角,他们在官场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王维是盛唐时期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还精通音乐,擅长绘画,被誉为“南宗绘画之祖”。他的作品中,诗和画相得益彰,这一特色举世闻名。
王维的弟弟王缙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当过宰相,既能写文章又能带兵打仗,是朝廷里非常重要的大臣。
当时的人们称这兄弟俩,一个是“朝廷左相的妙笔”,一个是“天下右丞的诗才”。
盛唐时期的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继承了太原王氏的辉煌,他们在当时最受欢迎的边塞诗人中都是 standout 的人物。
不论是王翰写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是王昌龄那一句“冰心在玉壶”,这些诗句都被后人一遍遍地传颂。
到了明清时期,太原的王氏家族依然声名显赫,其中王锡爵在万历年间被誉为著名的“太仓相国”。
在清朝初年的画坛上,有四位画家非常有名,被称为“江南四王”。其中,太原王家的王时敏和王原祁就占了两个位置。
他们的书画创作深刻地改变了从清朝初期开始整个绘画界的风格。
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之所以能成为千年不衰的名门望族,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扭转局势,甚至更上一层楼,关键在于他们一直保持着优良的家风和学识传承。
家风源自家族长期积累下来的传统,承载着家族的文化精神。
琅琊王氏家族的家风核心是品德、功业和言论。王祥留下了诚信、道德、孝顺、友爱和谦让的“五至”遗训,这成为了王氏后代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琅琊王氏家风浓厚,家里的子孙们都严格遵守家规。他们特别重视对后代的教育,注重培养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美德。孝顺长辈、友爱兄弟,是他们世代相传的核心理念,也是整个家族兴旺的根本。
太原王氏最终成为“天下四姓”之一,跻身于一流大族,这与他们一直重视子弟教育和家风传承密切相关。
王昶为教导子孙特别撰写的《诫子侄书》成为了太原王家家规中的经典之作。
他告诫子孙要孝顺和仁爱,这是所有美德中的首要。他要求后人要立身正直,遵守儒家的教诲。他还强调要戒骄戒躁,踏踏实实做事。进退之间要适宜,要知足常乐,这样家门才能传承下去,家风才能延续。
源自王翦家族的两大名门望族,历经千年依然繁荣昌盛,他们的成功之道值得后人细细品味,甚至成为许多家族追求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