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大清“消化”蒙古的狠招:黄金家族守护者察哈尔部,如何成了清朝八旗兵?

发布日期:2025-11-24 05:18    点击次数:162

成吉思汗的禁卫军,怎么就变成了大清的边防兵?

这事得从林丹汗说起。这位蒙古大汗带着数万人西逃,结果得病死在青海大草滩。

他孙子布尔尼更惨,1675年造反,才两个月就被镇压,家族男性直系后裔彻底断绝。

最绝的是清朝的后续操作:1761年,直接把2000察哈尔官兵送到新疆伊犁驻防。

这就是大清“消化”蒙古最核心部落的全过程——从根子上瓦解,再把骨干力量调去守边疆。

01

察哈尔这个词,说法挺多的。

有人说来自唐朝文献里的“柘揭”,突厥语里是战士的意思。也有人说跟成吉思汗给儿媳妇唆鲁禾帖尼赐予的部众有关。还学者认为是波斯语,意思是“汗之宫殿的侍卫”。

反正不管怎么说,察哈尔在蒙古各部里是个特殊存在。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搞了个怯薛军,就是万人护卫军。这支部队是从各个万户长、千户长家里挑出来的精锐,品行好、武艺强、相貌正。他们是大汗的贴身护卫,也是作战时的中流砥柱。

元朝灭亡后,蒙古退回草原,情况就乱了。明朝对蒙古打了半个世纪,蒙古内部也互相攻伐,大汗的权威一天不如一天。那些异姓王都想自立为王,整个蒙古一盘散沙。

就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用“察哈尔”这个词来命名大汗的护卫军和直属部落。这词一出来,立马就不一样了,给蒙古大汗的直属部队加了个神圣光环。

从此以后,察哈尔部的地位就跟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一样,成了蒙古正统的象征。

02

真正让察哈尔部牛起来的,是达延汗。

15世纪末,达延汗重新统一了蒙古各部,把蒙古分成左右翼六个万户。他自己就驻在察哈尔,统领左翼三万户,掌管全蒙古。

达延汗直接统领的就是察哈尔万户。所以察哈尔部成了居正统地位的宗主部,是蒙古各部的中心。察哈尔的领主世袭蒙古汗位,成了“共主”。

明朝时期,察哈尔本部有8个鄂托克组成,叫察哈尔八部。左翼四部叫山阳察哈尔,包括阿喇克卓特、敖汉、奈曼、兀鲁四大部。右翼四部叫山阴察哈尔,包括浩齐特、乌珠穆沁、苏尼特、克什克腾四大部。

这个时候的察哈尔部,在蒙古历史书《大黄册》里被称赞为“利剑之锋刃,盔甲之侧面”。意思就是说,他们是蒙古军队中最锋利的刀刃,最坚固的防护。

达延汗的游牧路线也挺有意思。他们从漠北的克鲁伦河出发,南下经过锡林郭勒草原,越过大兴安岭到元朝旧都附近,等黄河封冻了就进河套,第二年正月再沿着原路返回漠北。

就这么游牧了三十多年,察哈尔部一直是蒙古的核心力量。

03

到了林丹汗这一代,察哈尔部达到了巅峰,也走向了衰落。

1604年,12岁的林丹汗即位成为蒙古大汗。这小子野心挺大,想要恢复成吉思汗的霸业,把分散的蒙古各部重新统一起来。

他给自己起了个超长的名号,叫“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还自称“四十万蒙古之英主成吉思汗”。光看这名字就知道,他的志向不小。

最开始几年,林丹汗确实挺厉害。他年年进攻明朝边境,逼着明朝给钱给物资。明朝为了对付后金,也想拉拢林丹汗,1617年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每年在广宁给他白银,后来涨到12万两。

林丹汗还跟后金硬刚过几次。1608年,后金进攻乌拉部,林丹汗派科尔沁部去帮忙,把后金打退了。1619年,他写信给努尔哈赤,说广宁是“吾已服之城”,警告后金不许染指。那口气,确实挺横的。

可问题是,林丹汗这人脾气太暴了。

他想统一蒙古,办法就是武力征服。哪个部落不听话,他就打过去。这么搞,把蒙古各部都得罪光了。

史书上说他“年少嗜酒色”、“沉溺酒色”、“驭下无法”。他统一蒙古的过程中,损害了太多蒙古贵族的利益,导致众叛亲离。

蒙古人后来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四恶汗”,说他“性情暴躁,对众人危害极大,即使是宗族至死至穷绝不会归附他”。

04

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成了转折点。

这一战后金大获全胜,打得明军溃不成军。林丹汗派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部去支援明军,结果也被后金打得落花流水,好几个王爷将领都被俘虏了。

从这以后,蒙古和后金的力量对比就变了。

更要命的是,努尔哈赤看得很清楚,对蒙古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用通婚拉拢科尔沁、内喀尔喀部,另一方面用武力威胁不听话的部落。

林丹汗这边呢,还在强迫各部归顺,结果把大家都推向了后金。1624年,科尔沁部归顺后金。林丹汗派兵去打,反而被后金和科尔沁联手击退。

短短几年时间,察哈尔万户的敖汉部、奈曼部、阿鲁科尔沁部、四子部落、阿鲁伊苏特部、噶尔玛伊勒登部相继归降皇太极。

林丹汗越来越成了孤家寡人。

1627年,看着后金步步紧逼,林丹汗决定率部西迁。他从上都、开平一带开始,搬到宣化、大同边外,又西进归化城,收复土默特部,然后进入河套鄂尔多斯地区。

这一搬,从辽东到甘肃的蒙古各部都在他控制之下了。林丹汗一度重振声势。

可惜好景不长。

05

1632年3月,皇太极决定对林丹汗进行最后一击。

这次出征,皇太极集结了10万大军,包括归降后金的蒙古各部。4月,大军越过兴安岭,直奔林丹汗而来。

林丹汗本想撤退到漠北的喀尔喀部,结果人家不愿意接纳他。在皇太极的追击下,林丹汗只能带着数万人向西逃。

这一逃,场面真是惨。史书记载,林丹汗下令“凡部众家业有两牛以上者尽令弃本土,随之西奔”。可是“其臣民向苦其暴虐,抗违不住,中余逗留者十之七八”。

意思就是说,跟他走的人不到三成,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跟着他跑了。那些没跟着走的,在混乱中接二连三投降了后金。

林丹汗一路渡黄河、抵鄂尔多斯,想去青海占据西藏,控制藏传佛教,号令整个蒙藏地区,继续对抗后金。

他来到大草滩一带安营扎寨,想着休养生息东山再起。

可是常年的戎马征战把他身体搞垮了。1634年夏天,林丹汗得了疾病(一说天花)。就在青海大草滩上,这位最后一任公认的蒙古大汗病死了,终年42岁。

06

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的命运彻底改变了。

1635年,皇太极派多尔衮领大军逼察哈尔部投降。林丹汗的儿子额哲扛不住,带着部众归顺了后金。这就意味着,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对蒙古的统治彻底结束了。

皇太极倒是对额哲还不错。封他为和硕亲王,还把公主马喀塔格格嫁给他。察哈尔部被安置在辽宁义州边外,分设左右翼察哈尔八旗。

林丹汗的几个福晋也都被皇太极收继或者分配给宗室。大福晋娜木钟,就是“囊囊太后”,被皇太极立为西宫贵妃,还给他生了个儿子博穆博果尔。

这么安排,察哈尔部算是彻底融入了清朝的统治体系。额哲无子嗣,其弟阿布奈袭爵。

可是好日子没过多久。

07

1675年,也就是康熙十四年,出事了。

那年正赶上三藩之乱,天下不太平。林丹汗的孙子布尔尼(阿布奈之子),觉得机会来了,就带着约3000人造反。

布尔尼当时想的挺美,打算率领叛军赶到张家口,跟驻扎在那边的察哈尔旧部汇合,鼓动他们一起造反。

康熙派了大将军图海去平叛。图海带着队伍一路直奔张家口,想截断布尔尼召集旧部的路子。

结果图海跑了个空。布尔尼的计划有变,根本没在张家口出现。图海拐弯又向东走,跟另一支平叛大军对布尔尼进行合围。

两个月,就两个月,叛乱就被平定了,布尔尼被杀。

张家口宣府那边的察哈尔旧部摸不清战场上的情况,临时起意想着加入布尔尼的阵营。他们毁坏城墙,直奔独石口,可是刚亮出旗子就被镇压下去了。

这事的后果很严重。

康熙一怒之下,不但处死了布尔尼,还把布尔尼的父亲阿布奈绞死,连布尔尼的子侄也全部处死。

林丹汗的男性直系后裔,从此断绝了。

那些想参加叛乱的察哈尔兵也惨了。原本驻守在宣化的左翼四旗察哈尔,两千兵丁被调往大同途中哗变,想跟着布尔尼造反。这时候布尔尼已经被镇压了,清朝就把这两千察哈尔兵丁连同家眷全都迁到河南开封。

他们成了后来的河南察哈尔人。

还有不少原察哈尔札萨克旗人隐姓埋名,迁移到吉林、黑龙江、辽宁彰武以及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的库伦旗居住。

08

布尔尼叛乱之后,清朝对察哈尔部进行了彻底改造。

清政府撤销了察哈尔札萨克旗制(原蒙古世袭旗制),把察哈尔部众跟原在宣化、大同边外驻牧的蒙古八旗合并,改编为察哈尔游牧八旗。

这个八旗不一样了。建制为总管旗,不设札萨克,分左、右翼各四旗,归属驻京满洲、蒙古都统兼辖。

更要命的是,清朝规定“此八旗在蒙古四十九旗外。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

意思就是说,察哈尔八旗跟其他蒙古旗不一样,官职不能世袭,事情不能自己做主。彻底失去了独立性。

察哈尔部众被迁到了宣化、大同边外,驻牧于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南部及锡林郭勒盟南部,成了内属蒙古。

09

更大的变化还在后面。

18世纪50年代末,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为了确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和军事防御,1762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就是伊犁将军。

伊犁将军的职权很大,“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伍,广辟屯田”。

可是新疆刚平定,那边兵力不够啊。

乾隆就琢磨着,与其三年一次派兵更番戍守,不如直接把凉州、庄浪的兵丁携眷迁移过去,省事又省钱。

他还说:“拣选索伦、察哈尔余丁派往伊犁驻防,庶粮饷不致虚糜,而伊等得以及时效用,差操得所,为国家增一劲旅。”

意思就是说,从索伦、察哈尔里面挑些年轻力壮的,派去伊犁驻防,粮饷不浪费,他们也能派上用场,给国家增加一支精锐部队。

察哈尔人就这么被选中了。

10

1761年10月,理藩院尚书富德专程前往察哈尔八旗驻牧地多伦诺尔,亲自挑选了前往新疆戍边的1000名年轻力壮、技艺娴熟的察哈尔官兵。

选人的标准挺讲究:“从察哈尔兼管新旧额鲁特及察哈尔八旗单身贫困余丁内,拣选年富力强,情愿携眷迁移者。”

就是说,要挑那些年轻力壮、愿意带家眷去的。

1763年2月,清政府又迁了第二批1000名察哈尔官兵携家眷前往伊犁驻防。

两批加起来,2000名察哈尔官兵。

清政府对开往伊犁的八旗兵丁还算照顾,每三丁给一辆车,每户给一辆装运杂物的大车。每人还发放银两,帮助他们娶妻成家。

第一批西迁的察哈尔官兵分四队从张家口等地出发,带着2800匹马、1000峰骆驼及3万只羊,浩浩荡荡向西进发。

第二批官兵从济尔噶朗图塔拉启程,沿着水草丰盛的地方“徐徐而行”。

可是这一路,真是千难万险。他们常常迷路,断水断炊断牧草,走了大半年才到。到达目的地时,衣衫褴褛,牛羊损失大半。

11

察哈尔官兵到了新疆伊犁后,被安置在温泉县一带。

乾隆指示伊犁将军:“索伦、察哈尔兵丁令其照常游牧,即满洲兵丁亦不宜常居城市,仍令其兼以游牧为事,即可撙节薪刍,伊等亦不忘本业。”

意思就是让他们继续游牧,保持骑射的传统,别把老本行给丢了。

后世传闻称,清政府曾向官兵承诺在边疆守满50年后可以返回故里,但这一承诺最终并未兑现。

远离故土的察哈尔官兵,无时不思念他们的故乡。他们编了首《察哈尔八旗》的歌,一代代传唱下来。

时间久了,察哈尔人在新疆扎根了。他们跟当地各民族和睦相处,“察哈尔”在温泉县成了一面光荣和骄傲的旗帜。

现在的温泉县,还有察哈尔蒙古西迁戍边纪念塔。塔下有宏伟的西迁群雕,记录着当年2000名官兵携眷西迁的壮举。

至此,察哈尔人分散在了全国各地:有的在张家口,有的在河南开封,有的在新疆伊犁,还有的散落在东北各地。

12

从成吉思汗的怯薛军,到达延汗的察哈尔万户,再到林丹汗的二十四部,最后变成清朝的八旗兵,察哈尔部走了数百年。

这几百年里,他们从草原霸主变成了边疆守卫,从蒙古大汗的直辖部队变成了清朝完全控制的八旗兵。

林丹汗的雄心壮志,在青海大草滩变成了一场病逝。他孙子布尔尼的造反,两个月就被镇压,家族男性直系后裔从此断绝。

2000名察哈尔官兵被送到新疆,从此扎根边疆。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当年那支“利剑之锋刃,盔甲之侧面”的精锐部队,最后分散在祖国的东西南北。

但是他们的故事,一直被记得。察哈尔这个名字,在张家口、在河南开封、在新疆温泉,一直流传着。

他们守卫边疆,戍边卫国,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察哈尔的荣耀。

主要参考史料

•《明史》鞑靼、瓦剌传相关记载

•《清史稿》藩部世表、地理志

•《清实录》太宗朝、高宗朝

•《蒙古源流》萨冈彻辰著

•《钦定新疆识略》卷四伊犁驻防

•乌云毕力格《察哈尔蒙古研究》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

•察哈尔文化研究会相关学术论文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藏察哈尔八旗档案

文中涉及多种说法的内容(如察哈尔名称来源、林丹汗死因)已按史料记载做客观表述,严格遵循不虚构、不篡改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