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龙应当后悔!西贝出现“关门潮”,21元一块的馒头还能售多久
发布日期:2025-11-24 15:17 点击次数:55
深圳西丽万科云城里,工人正拆“西贝莜面村”的招牌,路过的市民看到那张写着“11月1日起永久停业”的通知,纷纷驻足,心里难免有些感慨。
真没想到,当初那个喊着“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西北菜品牌,如今竟然面临着成立以来最猛烈的“关门潮”。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西贝从热火朝天的社交媒体焦点,变成了门庭冷落、门可罗雀的局面。更搞笑的是,就在一些店铺关门收摊的同时,另一些商场里的西贝店铺还在周末排起了长队。
网上骂得挺厉害,可线下却还排队排得不亦乐乎,这就是西贝目前的“冰火两重天”。事情的缘由其实挺简单的。罗永浩在社交平台上随意说了一句:“西北菜太贵,又不好吃,像预制菜。”
本来只是一个普通顾客的心得体会,没想到竟然变成了搞垮西贝品牌形象的第一根导火索。按理说,企业完全可以低调回应一下,澄清以下情况或表达出整改的决心,事情很快就会平息。
不过,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可没有打算这么轻松应对,他选择了“硬刚”。不仅公开表态准备起诉罗永浩,还请记者们来店里看看,自己证明清白,拍个视频秀一秀后厨的真实样子。
镜头里的场景直接崩了,厨师们拆开包装、加热、摆盘,一气呵成,几乎看不出有什么“现炒”的影子。有网友一句话点评:“不算预制菜,也差不多。”
这个场景一经上传,立马在网上引发热议。平时就对“高价餐饮”存有疑虑的消费者,这次更加觉得自己被套路了。有些顾客原本花21块钱吃个馒头、花几百买几盘家常菜,现在开始纷纷质问:“我们到底买的是什么?花的钱到底值不值?”
事态一爆发,西贝的应对方式差不多就变成了反面教材。先打算起诉罗永浩,紧接着又出了一篇煽情的文案,接着又拍了短剧、上传了视频,还搞起了公关活动。
短剧中有个桥段是“孩子哭着想吃西贝”,还有员工自己说“被误会的心酸”。可惜这些带情绪的画面,不仅没让人觉得同情,反而让消费者更反感。
在这个信息满天飞的年代,大家其实并不缺故事,而更关心的是事情的真相。可当“预制菜后厨”的画面登上热搜,所有的解释再怎么说都感觉没用。一条普通的消费者吐槽,硬生生变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信任危机。
更让人担心的是,西贝的解释越说越含糊,从“我们根本不做预制菜”,到“我们用的都是中央厨房标准化的食材”,再到“预制菜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逻辑上一摇一摆,让人愈发觉得难以相信。
舆论一片哗然,西贝也不甘示弱,搞起了“自我毁灭式”的救场行动,推出了一项可以说是餐饮界史上最疯狂的促销,只要在店里花钱,不管多少,都能领到一张100元的无门槛代金券,更扯的是,这代金券用不完也没关系,没有使用次数限制,也没有最低消费要求。
有人试着点了一份3毛8的馒头,居然也能领到一张百元的券,结果一传开,黄牛、学生族、代领的也都蜂拥而至,闲鱼上甚至有人批量倒卖这些代金券。
几天时间里,西贝的门店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好像又回来了曾经的盛景,可谁都知道,这不过是靠“补贴”吸引热闹罢了,一旦优惠券活动一收场,客流量立即就掉得干干净净。
更让人头疼的是,西贝为了这个热闹,花了不少的营销预算。早在疫情那会儿,贾国龙就曾说过:“西贝的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现在看来,这话还真不是说笑的。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西贝的门店在各个地方接连关门了。在北京、上海、杭州这些重要城市,一些商业圈里的店铺也开始陆续退出。曾经人山人海的繁华地段,现在都变成了空荡荡的招租铺面。
在关门潮的压力下,西贝的“儿童餐”业务依然挺立。周末在商场里,家长牵着孩子排队等位的画面还能看到。对于不少家庭来说,西贝意味着“干净、放心、孩子爱吃”。
这些年来,西贝在儿童餐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营养配比、专属餐具、儿童座椅……它成功塑造出了“家庭友好餐厅”的形象,借助这部分顾客,西贝坚持着那份温情。
不过呢,问题在于,这个护城河也在慢慢崩塌。有业内人士透露,西贝的儿童餐其实还是从中央厨房提前处理的,一旦“孩子吃的不新鲜”的印象在家长心中扎根,那些一直相信它的父母可能也会选择离开。
儿童餐到底能存多久?没人敢保证,毕竟,信任可是餐饮圈里最值钱的“食材”了。一旦丧失了这份信赖,就算菜做得再讲究,也难再让人心甘情愿去尝。
西贝遇到的难题,可不只是一次公关失误那么简单,它其实反映出整个餐饮圈子里的共同担忧:在一味追求快捷的同时,消费者的体验和信任也在逐渐被削弱。
过去十年里呀,中国的餐饮行业大多都走向了标准化、中央厨房化的路子,想要快速复制菜单、保证味道统一,那就得靠半成品供应。在资本的带动下,这种“快餐式”运营思路几乎成了整个行业的主流模式。
不过,这就导致个问题了,消费者的理解没跟上脚步,他们喜欢为“现炒、健康、纯手工”买单,可一遇到“工厂出品”的高价打脸,就觉得难以接受。这么一来,宣传跟实际不符,信任感掉链子,问题就难免出现了。
西贝的失利,正好反映出这个矛盾被放大了。高价本身并不一定是个难题,关键在于支撑这个价格的价值基础是不是稳得住。比如说,一个21元的馒头,虽然价格不低,但只要消费者觉得值,心甘情愿地买没啥问题。
西贝的“掉头”基本上几乎别想再扭转,但至少提醒了大家一件事:餐饮行业正迈入一个“透明时代”。消费者不再盲目相信广告,他们会翻开包装,查阅配料,还会拍视频记录,谁要还想遮遮掩掩,早早就得出局了。
其实,国家方面的动作已经摆在桌面上。据说,《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草案已经经过审查,接下来会明确规定标识、溯源以及信息公开的流程。这也就意味着,餐饮企业不能再混淆“现做”和“预制”的概念,否则就难以蒙混过去了。
对行业来说,这是一次“回归真实”的好机会。对西贝而言,也许这差不多是最后一次补课的时机,要想继续保持“高端餐饮”的名声,就得实话实说,把哪些菜是预制的、哪些是现炒的,都摆在台面上,让顾客知道真相,而别再再包装一些假象。
曾经的西贝,曾是中国餐饮界的标杆,凭借西北风味征服了一线城市,靠标准化管理赢得了资本的青睐,可当“讲究”变成“套路”,当“品质”让步给“效率”,那份曾经耀眼的光环也开始暗淡下来。
曾经那21元的馒头,是品牌自信的象征——我们敢定这么高地价,因为用料实在,货真价实。而如今,它变成了信任破裂的标志,你卖的到底还是面,还是那些故事?
贾国龙大概真该后悔啊,不仅仅是当初那句“要起诉罗永浩”让人觉得尴尬,更应该后悔的是,他没领会到那句吐槽后面隐藏的意思。消费者不是敌对的一方,他们只不过是想知道自己花的钱到底值不值。
当越来越多的门店陆续关门,西贝留下的不是空荡荡的店铺,而是一堂生动的商业课。在餐饮这个行业里,靠味道吸引顾客也许能赢得一次,但只有建立信任,才能牢牢留住他们一辈子。
#十一月创作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