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朝鲜军舰半年三改!海战能力大增,中国为什么不模仿,难道技术不够?

发布日期:2025-10-26 08:13    点击次数:123

朝鲜军舰半年三改! 海战能力大增,中国咋不模仿,难道技术不够?

家人们,今天咱来唠唠朝鲜军舰那些事儿。 2025年10月6日,朝中社一则“朝鲜最高领导人参观国防发展2025武器装备展览会”的报道,让崔显号驱逐舰又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这可不是它第一次露面,早在8月18日它就首次公开了,不过那时候刚下水试航,就像个青涩的孩子,而现在再次亮相,那变化可真是翻天覆地。

从舰桥雷达到垂发系统,就连舰内的手术室、会议室这些细节,和之前相比都完全是两副模样。 要知道,这艘舰从4月25日下水到现在,也就半年时间,却经历了三次关键节点。 下水3天就试射武器,8月首次曝光内饰,10月改装后又惊艳亮相。 这外观和设备的迭代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主流海军的造舰节奏。 这就好比别人家孩子慢慢按部就班成长,朝鲜这艘军舰就像开了挂一样,“蹭蹭”地变厉害。

而且啊,这崔显号最初还被外界吐槽武器堆砌得臃肿,看着就不协调。 可如今呢,却逐渐显露出标准驱逐舰的雏形。 这就好比一个原本邋邋遢遢的人,突然打扮得帅气利落起来。 这种边建边改的模式,到底是朝鲜海军没办法的办法,还是背后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这就像一团迷雾,吸引着咱们去从细节变化里找答案。

要搞懂崔显号的变化,首先得看看朝鲜官方释放的信号。 舰内设施的公开程度,往往和装备的成熟度是对应着的。 8月首次曝光的时候,崔显号的舰桥、疑似战勤中心这些关键区域,都打了密密麻麻的马赛克,就像给它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咱们只能勉强看清军官舱的布局,整体装潢走的是豪华复古风,空间还特别宽敞,能容纳好多人一起办公。 这和咱们传统印象里那种紧凑简陋的军舰舱室相比,那反差可太大了。 当时外界就在猜测,这种选择性打码,要么是核心设备还没定型,还在打磨中;要么就是担心技术细节泄露,被别人学了去。

可到了10月展览期间,新照片的画风彻底变了。 不仅CIC区域只对个别设备打了轻微的马赛克,还首次展示了水兵住仓、手术室和会议室。 水兵住仓虽然没有军官舱那么精致,但床铺排列得整整齐齐,还配备了独立的储物柜,就像咱们住的宿舍,虽然简单但很温馨。 手术室里医疗器械摆放得规规矩矩的,甚至连消毒设备的细节都能看到。 会议室里长条桌搭配着软座,墙面上还挂着战术地图,感觉就像一个小型的指挥中心。 这些细节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崔显号的内部配套基本上已经完善了,朝鲜不再需要通过打码来隐藏短板,反而愿意大大方方地通过无码公开展现自己造舰能力的进步。

这里面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两次公开的舱室,不管是军官区域还是水兵区域,通风和照明设备都特别显眼。 咱们都知道,中小型军舰的舱室空间有限,通风系统设计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船员长期驻留在里面的舒适度。 崔显号在这方面这么舍得投入,就说明它可不是那种一次性的试验舰,而是按照长期服役的标准来建造的。 这就为后续的改造优化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就像盖房子打了个好地基,后面怎么改造都更有底气。

要是说舰内设施是软实力的话,那外观设备的变化就是硬实力的直接体现。 对比4月底武器试射、8月首曝、10月展览这三个时间点的照片,崔显号的外观改造那简直就是脱胎换骨,每一处调整都在解决最初设计上的缺陷。

先看看最显眼的舰桥区域。 4月试射的时候,舰桥顶部的电子战系统上方是个平整的平台,后部还有两个突出的小耳台,两侧安装着类似AK230的6管30mm近防炮。 可到了10月,这里有了三个关键变化。 电子战系统上方新增了一个小型平台,这就好比给电子战系统又拓展了一块空间,推测是预留了后续加装新型电子设备的空间。 毕竟在现代海战中,电子对抗能力直接关系到军舰的生存性,就像打仗的时候,情报和通讯设备越先进,赢得胜利的机会就越大。

后部的小耳台被彻底拆除了,舰桥的线条变得更流畅了。 这不仅能让军舰在航行的时候减少阻力,跑得更快更省力,还能让外观和后续建造的2号舰保持统一,以后维护和更换备件的时候也更方便,就像一家人穿同样的衣服,整齐又好管理。

最后,原有的AK230外形的近防炮被替换成全新款式了。 虽然是还是6管30mm速射炮,但新增了独立的火控跟踪雷达和光电火控仪,侧面还加装了疑似备弹鼓。 这种近防系统的升级,解决了大问题。 老款AK230缺乏独立的火控,全靠舰桥雷达引导,抗干扰能力特别弱,就像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别人说啥就是啥。 而新款近防炮自带“眼睛”和“大脑”,就算主雷达被干扰了,也能通过光电系统锁定目标,持续作战的能力大幅提升,就像一个有了自己判断力的人,不管遇到啥情况都能应对。

要是说外观改造是小修小补的话,那垂发系统的变化就是崔显号变脸的核心。垂发系统就像是军舰的火力心脏,它的布局和功能直接决定了作战能力。 崔显号的垂发改造,每一处调整都折射出朝鲜海军的战略取舍。

再回顾一下4月下水时的初始状态。 当时崔显号配备了4种不同规格的垂发系统,一共74单元,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同吨位的舰艇。 这种多型号混搭的设计,虽然让崔显号看似火力全面,就像一个人什么武器都有,但也带来了两个致命问题。 不同垂发的装填、维护和火控系统不通用,这就增加了船员操作的难度,就像你用不同的工具干活,每个工具的使用方法都不一样,得多花好多精力去学。 二是大尺寸垂发占据的空间过大,可能会导致舰体重心失衡,这就好比一个人背上背了很重的东西,走路都不稳当。 这也是为什么10月改造的时候,垂发系统成了重点优化的对象。

还有一个细节也很关键,就是弹种兼容问题。 4月试射的时候,外界发现前部小尺寸垂发和后部某款垂发都能发射流星一二中程舰空导弹,这就让通用垂发的猜测浮出水面。 而改造之后,中尺寸垂发成了主力,推测可能兼容舰空导弹和巡航导弹。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意味着崔显号的垂发系统从单一功能转向了多功能通用。 虽然单元数减少了,但作战灵活性反而提升了,就像一个多功能瑞士军刀,虽然工具数量可能没那么多,但每种工具的用途更广泛了。

还有一个事儿不能忽视。 10月展览期间,朝鲜官方展示的武器中,有一枚名为主体3M54的飞航式导弹,外观和崔显号可能配备的超音速巡航导弹相似,尺寸也能适配中尺寸垂发。 这就意味着改造后的垂发,可能不仅能发射防空、对舰导弹,还能兼容新型巡航导弹,作战范围进一步扩大,就像一个战士的攻击范围变得更广了,能打击更多的目标。

咱们梳理完崔显号的所有变化,再回到最初的问题。 这种边建边改的模式,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从世界主流海军的造舰流程来看,通常是设计定型,然后建造,接着海试,再列装,最后后续升级。 而崔显号从下水到展览的这半年里,始终处于建造中测试、测试中改造的循环。 朝鲜作为一个长期缺乏大型水面舰艇研制经验的国家,很难一次性完成完美的设计。 通过边建边改,就可以在实践中快速发现问题。比如说武器堆砌导致重心不稳,那就拆除反坦克导弹、取消大尺寸垂发。 这种试错式的改进,虽然看起来慢,但实际上能让崔显号逐渐向成熟舰艇靠拢。 更重要的是,崔显号的改造方向,是从极端的导弹发射平台向功能均衡的驱逐舰转型。

未来,随着更多试射画面和卫星图像的公开,崔显号的更多细节可能会浮出水面。但就目前来看,这艘半年四度变脸的驱逐舰,已经让外界重新认识了朝鲜海军的造舰实力。 它或许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就像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探险家,但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在朝着现代化稳步迈进。 说不定哪天,朝鲜海军就能凭借着这些不断创新和改进的军舰,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强大的实力呢! 这就像一颗正在崛起的新星,虽然现在可能还不够耀眼,但未来的光芒不可限量。咱就拭目以待吧!

信息来源:个人媒体10月6日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