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现实版“葵花宝典”:为上市,轻松健康砍掉6亿用户,把自己废了

发布日期:2025-11-20 07:01    点击次数:71

朋友,现实中很多事情,看着是选择题,其实是送命题。

就像你人到中年,保温杯里泡枸杞,购物车里全是鱼油和钙片,一边在熬夜的边缘疯狂试探,一边又对体检报告上的箭头怕得要死。

这时候,有家公司跳出来说,别怕,我懂你,我这有全套的健康服务,从筛查到保险,一条龙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你心想,这敢情好啊。

魔幻的是,这家公司转身就把自己最有名的业务,那个曾经号称有6亿用户、帮无数家庭渡过难关的“救命稻草”,给一刀砍了。

理由是为了上市。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为了进国家队,上来就把自己的成名绝技给废了,然后跟裁判说,我虽然武功废了,但我有一颗爱国的心和一个PPT。

你猜裁判是会给他发金牌,还是会把他叉出去?

这家公司,叫轻松健康。它的前身,叫轻松筹。

你可能没用过,但你朋友圈里八成见过。

当年轻松筹有多猛?就是一个字,快。用户从零到千万,13个月;从千万到一个亿,10个月。巅峰时期,号称全球用户6个亿。

在那个互联网医疗还是一片混沌的时候,轻松筹做的事情非常简单粗暴但有效:你或者你家人病了,没钱治,来我这发个链接,让亲朋好友、社会好心人给你捐款。

这事儿的本质,是利用社交关系链,把民间的善意给货币化了。它确实帮了很多人,那些泛黄的感谢信不是假的,ICU门口的眼泪也不是假的。

在商业上,这叫什么?这叫顶级流量入口。

用“公益”做钩子,把全中国对“生老病死”这四个字最敏感、付费意愿最强的一批人,全都圈到了自己的流量池里。6亿用户,这是什么概念?这是互联网巨头都眼馋的富矿。

可问题来了,这个模式,它干净吗?它合规吗?它能拿上台面跟资本市场讲故事吗?

答案是,不能。

首先,这玩意儿叫“个人大病求助”,听着像公益,但运营它的是一家商业公司。这就涉及到一个灵魂拷问:你到底是做慈善的,还是做生意的?如果是生意,你的盈利点在哪?如果是慈善,你凭什么想上市圈钱?

其次,外资身份的限制。轻松健康是开曼群岛注册的主体,想在国内直接运营这种涉及社会动员的业务,政策红线跟高压电似的,碰一下就得变成灰。

所以,当女掌门杨胤决定要冲刺港交所的时候,这6亿用户的“光环”,瞬间就成了6亿用户的“炸药包”。

不合规。要上市。怎么办?

砍呗。还能怎么办,留着过年吗?

于是,一记手起刀落,轻松筹业务连同旗下的医院,被打包卖给了一家创始人自己大比例持股的关联公司。

这个操作,在资本市场叫“业务剥离”,说白了就是把一块上不了市的“烂肉”切掉,保全主体去敲钟。

从商业决策上,这叫“壮士断腕”,是求生欲。

但从用户和业务逻辑上,这就等于给自己来了一招“葵花宝典”。

流量的“大动脉”直接被掐断,后果立竿见影。没了朋友圈里那些催人泪下的求助链接,谁还天天上你APP?看你写的健康科普吗?用户平均停留时间30秒,这数据简直是在说:我点进来了,我后悔了,我走了。

更致命的是转化率。2025年上半年,保险投保转化率只有0.67%。这是什么概念?1000个点进来的人里,最后只有不到7个人买了保险。这转化率,搁在任何一个做流量生意的公司里,都属于可以直接拖出去枪毙五分钟的水平。

活跃用户数更是雪崩,从接近7000万,两年时间掉到2270万。深圳的人口都没你流失得快。

说白了,过去那套“用公益搞流量,用流量卖保险”的模式,虽然灰色,但是好用。现在为了上市,把最好用的发动机给拆了,换上了一个电瓶车的小马达,然后一脚油门踩到底,发现车在原地抖。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更要命的问题:增收不增利,或者说,瞎忙活。

你看轻松健康的财报,第一眼会觉得,诶,还行啊。2025年上半年营收6.56亿,净利润5120万,好像还增长了。

但这就跟P得妈都不认识的网红照片一样,你得看原图。

它的毛利率,从前两年的82.6%,直接腰斩到了49.4%。

这是什么意思?

解释财报这玩意儿,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轻松健康的阴影,就写在毛利率上。

以前卖保险,那是高毛利的“好生意”,相当于卖脑白金,成本不高,利润大头都是自己的。现在,保险业务占比被压缩到不足四分之一,挑大梁的,变成了一个叫“数字健康服务”的新业务。

这个新业务,毛利率只有13.5%。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辛辛苦苦卖出去100块钱的东西,最后进自己口袋的,只有13块5。剩下的钱,都给了帮你引流的抖音、微信,还有提供体检服务的第三方机构。

你忙活了半天,是在给谁打工?是在给平台和供应商打工。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营收数字越好看,说明你给别人送的钱越多。规模上去了,利润跟不上,这在商业上叫“规模不经济”,说人话就是“赔本赚吆喝”。

更骚的是,这家公司的客户和供应商高度集中。前五大客户贡献了近七成的营收,同时,超七成的服务又依赖外部的保险公司和体检机构。

这种结构,就像一个三明治,上下两片面包(客户和供应商)只要稍微一挤,中间那点可怜的肉(轻松健康)就得被挤出汁来。抗风险能力,约等于零。

用户跑了。流量干了。钱白忙了。

怎么办?

问就是,AI。

现在互联网公司,但凡遇到点困难,言必称AI。仿佛AI是大力丸,吃一颗就能原地飞升,解决所有中年危机。

轻松健康也不例外,招股书里把AI吹得天花乱坠,什么“智能匹配健康资源”。

但你一看研发投入,乐了。营收占比从13.4%降到了7.6%,连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

这点钱,你跟我说你要搞AI?是搞“人工智障”的AI吗?

人家平安好医生搞AI,背后是平安集团的资源和数据喂着;阿里健康搞AI,背后是整个淘宝天猫的流量灌着。你轻松健康,发动机都拆了,想靠几行代码和一份PPT就“瞎积薄发”?这已经不是创业,这是创世纪。

更离谱的是,公司自己都在招股书里承认,“算法可能生成误导性健康建议”。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这AI导航可能会带你往沟里开,但你不能怪我,我已经提前告诉你了。

这哪是科技招牌,这简直是免责声明。

资本市场又不傻,K线图就是大众情绪的心电图,大部分时间在划水,偶尔来一次ICU级别的抢救。你故事讲得再好,数据不好看,心电图立马就是一条直线。

轻松健康的IPO之路,已经两次碰壁。第一次拿着AI故事敲门,被晾了半年;第二次再战,还是那个老剧本。

其实,不止是轻松健康,整个互联网健康平台,都在渡劫。

水滴公司上市了,股价跌了80%,至今还要靠主业补贴那个曾经引以为傲的“水滴筹”。平安好医生烧了那么多年钱,好不容易扭亏为盈,但增长的故事也不好讲了。

整个行业都面临着灵魂三问:

流量从哪来?

钱怎么挣?

凭什么是我挣?

监管的铁拳越来越重,以前“快种快收”的野路子行不通了;巨头们虎视眈眈,流量和生态都不是你能比的;用户也越来越精明,光靠概念忽悠不了人了。

说到底,一场好的商战,就是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而轻松健康现在的处境,是自己先把自己打到喘不上气,然后指望裁判能可怜它,给它发个安慰奖。

上市,对它来说不是终点,而是唯一的救命钱。11亿的净负债在那摆着,再融不到钱,IDG和腾讯这些早期投资人,耐心也快磨没了。

对杨胤来说,这是一场豪赌。赌赢了,是“敲钟女掌门”;赌输了,十年的心血可能就付诸东流。

但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赌博,而是价值交换。

你把最能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和实际帮助的业务砍掉了,换来一个不赚钱、没壁垒、靠输血为生的“健康服务”,然后跟资本说,请相信我的未来。

这就像你对一个姑娘说:虽然我人品不行,能力也差,还欠了一屁股债,但我有一颗爱你的心。

你猜姑娘是会感动,还是会让你滚?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