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军统局重庆本部的伙食条件如何?伙食背后的真相
发布日期:2025-11-20 21:59 点击次数:70
《——【·前言·】——》
重庆这座山城,成了战火中最后的避难所。这里机关众多,军统的总部就设在山坡之上。
听不到枪响,可厨房里一天到晚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有人说他们吃得特别丰盛,也有人说他们其实吃得挺紧张。到底实际情况咋样呢?
【从南京到重庆的餐桌】
1938年春天,日本军队快打到武汉了,国民政府就往西边搬迁了。
军统跟着大部队进了重庆,把总部安在了上清寺那块儿。刚安顿下来,最头疼的不是搞情报,而是咋填饱肚子。重庆这地方山多路绕,运输老费劲了,粮食价格噌噌往上涨,米面油都得凭票买。
那时的重庆,通货膨胀特别厉害,物价几乎天天都在涨。在机关上班的人,领的还是以前的工资,可买菜的钱却得翻番花。鸡蛋从几毛钱一个涨到了一块钱一个,一斤猪肉的价格能抵上两斗米。政府要求统一发放口粮,每人每天给一斤半白米,还配了副食品票,但各地执行起来差别很大。
军统局总部人员众多,后勤部门专门设立了膳食小组,统一负责食材采购和做饭。用餐分为三个级别:干部用餐区、普通员工用餐区、勤务人员用餐区。干部用餐区多设在总部大楼内,菜品分量更足;普通员工大多在食堂统一用餐。勤务人员用餐最为简单,按照军队的粮食供应标准来安排。
刚开始时,大家主要吃米饭、豆腐和青菜。每周能吃上两次肉,具体吃什么得看市场上有什么。因为大米价格贵,军统的后勤部门就经常派人去郊区换米。这些人拿着公文袋和配给票,到乡镇的粮店用现金或者布票来换大米。山里的路不好走,运粮食就成了一项秘密任务。
军统局有个特别之处,就是它的钱从哪儿来很复杂。不光有政府给的财政钱,还有专门搞情报的钱。吃饭的钱算在行政费用里,不单独算账。大多数时候,都是总部后勤处先发钱,然后食堂负责人去买东西。每个人每天吃饭的钱大概六毛到一块,会跟着物价涨跌调整。这数目看着不大,但在1940年的重庆,已经比好多单位都高了。
员工们统一使用铝制的碗和搪瓷的杯子来吃饭。食堂建在半山腰的小木屋里,每个灶台都明火做饭,白天炊烟袅袅升起。员工们排队领餐,早晚各有一顿主食,午饭时还会多给一份热汤。菜品很普通:有白菜、豆芽、用猪油炒的青菜、豆腐干,还有腌萝卜。只有过节或者上级来视察时,餐桌上才会有肉。
即便这样,也还算不上多好。重庆城里老百姓大多吃的是杂粮饭,要是机关里能吃上白米饭,那待遇已经算很不错了。外面都说军统的伙食特别好,但看档案才知道,他们吃的食材都是按市场价买的。所谓的豪华,其实都是传言,他们日常更多的是紧张。
【通胀年代的锅与勺】
到了1941年,物价像坐了火箭一样猛涨。重庆的东西比三年前贵了十倍不止。单位食堂成了大家最关心的地方。军统总部有个总务处粮食组,专门有人盯着米价的变化。从内部账本上看,每个月买的粮食有两万到三万斤,要分给好几百人吃。
粮票政策推行起来后,机关要领的物资配额都由社会局统一审核批准。军统属于军政部门,有优先领取物资的特权。每个月大米的供应量是足够的,但副食品一直都不够。油、盐、蔬菜这些都得用票去买,而且供应还不稳定。职员们大多会自己带些干粮,以防供应不上。
在这种情形下,伙食团搞起了“凑钱加餐”活动。大家每月交两块钱作为加餐费,由食堂集中去买肉。要是市场上没肉了,就换成豆制品或者腊味。山城天气湿漉漉的,食材不好存放,木炭和冰块也成了开支的一部分。
饭桌上食物的改变,能明显看出经济的起伏。1941年那会儿,每周还能吃上一回猪肉。到了1943年,肉菜就变成了咸鱼或者豆腐干了。米饭里也掺了红薯和玉米粉,油也用得少了。后勤的人每天都要去市场抢购,经常天没亮就去排队。买菜这事儿,成了军统里最不像情报工作的情报任务了。
局里大食堂一直有着严格的规矩。每周会把要吃的菜谱写出来,贴在大家都能看到的公告板上。花的钱都有财务仔细核对,粮食用了多少也都记得很清楚。食堂还有规定,不能偷偷藏油盐,也不能自己随便请客吃饭。谁要是违反了,就会被记过处分。之所以管得这么严,是因为在物价飞涨的时候,要是私自挪用粮食,那可是大罪。
市里其他部门大多一起共用食堂吃饭。军统这边人少些,组织起来更灵活,三餐反而有保障。食堂建在嘉陵江旁的仓库那片,清晨五点就生火做饭,到晚上七点才熄火。食堂里三个厨师、五个炊事员,分班干活。每天,机关人员听到大铁锅煮出白米饭的香味,就知道饭点到了。
抗战快结束那会儿,重庆的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到了极点。老百姓只能靠掺了糠的杂粮填肚子,而政府机关还能保证基本的粮食供应。军统虽然是搞情报的,但吃饭问题全得靠地方上的粮食部门来管。外面的人都以为军统有特别的粮食供应,其实也就过节时多给发两斤猪肉或者豆制品。加餐的钱经常随着物价疯涨,到了月底食堂还是入不敷出。
那几年,重庆的街头到处是又油又穷的景象。卖包子、卖面条的小贩,都在面粉里掺稻壳。军统的食堂也只能用陈年旧米、豆饼和青菜来填肚子。职员们常常互相打趣:“能在这机关里吃上饭就不错了,别管菜里有没有油水。”
食堂的饭菜味道一般,但吃着放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吃上一口热乎饭,那就是安稳的象征。那些在外面执行任务的特工回到大本营,头一件事就是问食堂开饭了没。炊事班掀锅盖的声音,成了战时重庆单位生活最实在的节拍。
【特供传闻与真实的厨房】
抗战到了第四年,重庆的物价已经乱套了。大米、煤和食用油价格天天往上涨,可工资却一动不动。机关人员刚领到工资,第二天钱就只够买几碗饭了。军统总部的伙食标准也在这场涨价潮中不断被削减。
咱们这儿的食堂还是保持三个灶台分开的做法,干部、职员和勤务人员各自用各自的灶,厨师都由总务处统一管着。每天天还没亮,五点钟就生火做饭了,粮食股会把米送到厨房,然后炊事员就开始分拣、淘米、煮饭。这山城特别潮湿,点柴火特别费劲,一烧起来就烟雾腾腾的。木柴不好买,油也总是不够,厨房里经常是烟雾缭绕的。
墙上贴着食堂的菜单,早餐是稀粥配咸菜,午餐两道菜加一碗汤,晚餐则是半荤半素。荤菜大多是豆干、腊肉和咸鱼。每周能有一顿新鲜猪肉,但到后来也常常没有了。蔬菜都是从郊区的供销社买的,得用票换,而且供应也不稳定。一下雨,路上就塌方,车进不了城,厨师就得带着人走十几里路到郊外的菜地去买菜。背回来的青菜常常都蔫了,可还是得洗洗下锅。
吃饭的钱是按人数来算的。1941年时,每人每天的菜钱大概六毛,可到了1943年,就涨到了一块八毛。物价飞涨让食堂的账一直亏。总务处多次向上级要补助,得到的回答总是“钱紧张,先缓缓给”。食堂没办法,就搞了个加菜钱的规定,让每个人每月再交些钱来补贴。这样一来,吃饭就成了单位里大家一起凑钱的事儿了。
“军统吃得很好”这种说法,也是在这个阶段传开的。老百姓瞧见军统人员制服干净整齐、用餐时间规律,便觉得他们伙食很棒。其实,普通员工的饭菜和别的单位没什么两样。一天三顿都是米饭,主菜轮流做:白菜炒豆腐、萝卜煮粉条、豆芽炒面筋。饭是管够,但味道一般。
军统总部曾短暂得到过美国援助中国的物资分配。中美合作所送来的部分罐头、面粉和奶粉,原本是给部队训练和医疗用的。后勤部门只分到了一点点,就存到食堂里备用。罐头大多是午餐肉和豆类,数量不多,只在过节时发,每人能分到一罐。这些在账本上都记得清清楚楚。根本没有什么“美援食堂”,那些罐头只是临时用来救急的。
抗战快结束时,轰炸越来越密集。军统部门只好搬到山洞里办公,吃饭问题一时没法解决。厨师把米和干菜装进铁桶,在洞口点起木炭做饭。烟熏得人直咳嗽,饭也老是煮不熟。晚上没电,厨房只能靠火光照明。每人发一个饭盒,里面有米饭、豆腐干和腌萝卜,外出的人还要带上干粮。食堂一直坚持供餐,成了部门正常运转的保障。
重庆被轰炸后,煤和柴的价格猛涨。做饭的人开始把煤渣和碎木头压成饼子当燃料。厨房的墙根积满了灰黑色的渣子。没油没盐的时候,食堂就用豆渣来榨油,味道苦得要命,但也能就着饭吃。那几年,饭里总带着烧焦的味道和灰尘,可谁也没说过一句不满。
伙食团的管理越来越严格了。食堂负责人每周都要算一次账,账本上写得密密麻麻,都是米价的变化记录。米价从每斗两元涨到了八元,蔬菜也从几角涨到了一元。厨房的菜刀用得都卷边了,炊事员只能拿石头来磨。没有多余的厨具,也没有额外的补贴。
过节算是少有的好时候。像春节、端午、中秋这些日子,单位会发肉票和豆制品票。厨师天不亮就杀猪,炖汤加菜。大米里掺的红薯少了,油水也足了。食堂那天总是有人早早去排队。一年三次的节日加餐,在抗战那会儿,算是最实在的享受了。
1944年时,通胀已经完全失控。物价一天之内能涨好几次,纸币几乎变成了废纸。食堂改成每周结算一次,临时买的菜当天就用。早上开始做饭,晚上统计花费。如果钱不够,所有人一起分担。当时最常见的菜是“青菜豆腐”和“萝卜汤”。米饭也换成了半白米半糙米的混合饭。
【战争尽头的灶火】
1945年之后,战火平息了。重庆城里物资慢慢流通起来,大米价格也降了下来。机关里的食堂负担轻了,菜品也变得丰富起来。军统的食堂进行了翻修,还添了新的炉灶。食堂的墙上挂上了“节约是美德”的标语。
战后,最显著的变化要数食材种类变多了。蔬菜供应一直很稳定,肉类供应也回到了正常水平。军统的伙食标准又回到了抗战刚开始那会儿:三个菜一个汤,主食是白米饭。节假日还会加菜。职员每个月还是要交加菜的钱,不过交的钱少了。食堂的账目头一回有了剩余。
战争时期养成的节约风气还在延续。厨师会把剩下的米汤存起来当夜宵,吃剩的菜则留作第二天早餐。局里文件明确写着:"严禁浪费,节省下来的物资要转为应急储备。"这个规定一直执行到1946年撤离重庆才结束。
重庆总部撤走那天,食堂的账本上记着最后一顿饭:白米饭、豆腐烧肉、清炒青菜,还有一碗海带汤。正是八月里,外头的钟声当当响起。仗打完了,但厨房的火还烧着。
许多年过去,仍有人会想起那间老食堂。破旧的木桌、铝制的饭碗,还有那腾腾的热气和米饭的香味。这里没有想象中的豪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供应。它只是战争时期的一个厨房,支撑着几百人的日常饮食。
抛开枪炮和间谍行动,军统里最真实的日子,其实都藏在一日三餐里。食堂的饭菜说不上多美味,但也绝对不差,至少让大家都能填饱肚子活下去。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