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11万股东亏损,太原重工ST暴跌,避雷技巧成投资关键

发布日期:2025-11-21 19:33    点击次数:85

最近跟朋友聊,他一脸愁容,说今年炒股特别累,感觉不是在赚钱,而是在排雷。

每天开盘前都得把持仓的公司公告翻一遍,生怕看到“立案调查”四个字。

我说这感觉我懂,像什么呢?

像是我妈每年搞年底大扫除,把家里翻个底朝天,一堆看着还挺新、挺有纪念意义的旧东西,最后都进了垃圾袋。

过程很折腾,扔的时候还有点舍不得,但扫除完了,屋子确实敞亮了,空气都清新不少。

现在的A股,就在经历一场类似的“大扫除”。

以前我们觉得市场是个筐,啥都能往里装。

有些公司,业绩常年半死不活,全靠讲故事、蹭热点吊着一口气,但只要壳还在,总有资金愿意去搏个反弹。

大家对“瑕疵”的容忍度很高,觉得罚点款、道个歉就翻篇了。

但现在不一样了,监管的扫帚和簸箕动真格了,专门清扫那些藏在角落里的灰尘和垃圾。

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出清”。

出清的核心,是资本市场的“供给侧改革”。

过去三十年,A股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融资”,帮助企业拿到发展所需的资金。

这个阶段,效率优先,门槛相对宽松,市场的关注点在于“入口”,在于有多少新公司能进来。

但发展到今天,市场体量大了,投资者群体也成熟了,核心任务就变了,变成了“投资”,要让真正的好公司留下来,给投资者带来回报。

这就要求市场的关注点从“入口”转向“出口”和“场内治理”。

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上市没几年的次新股,还是“浓眉大眼”的老牌国企,只要账本不干净,或者信披玩花样,都会被揪出来。

这个“出清”的过程,对那些习惯了旧玩法、或者单纯运气不好踩了雷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算一笔账就明白了,踩雷的成本,远不止亏掉的本金那么简单。

这里面至少有三笔账。

第一笔,是“金钱账”。

这是最直接的,股价腰斩,甚至连续跌停到退市,账户里的数字大幅缩水。

比如太原重工,一家老牌国企,被查出连续七年财务造假,直接ST。

十几万股东怀揣着对“国企信仰”的信任,等来的却可能是好几个跌停板。

这种亏损是实打实的,可能是一个家庭好几年的积蓄,也可能是准备养老的钱,就这么蒸发了。

第二笔,是“情绪账”。

这笔账,很多人都忽略了。

从看到“立案调查”公告那一刻起的寝食难安,到股价暴跌时的绝望,再到面对一个几乎没有流动性的股票想卖都卖不掉的无力感,这种精神折磨的成本极高。

每天盯着K线图,在“割肉”和“等反弹”之间反复拉扯,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全被打乱。

这种负面的“情绪价值”,会严重消耗一个人的精力,甚至影响健康。

为了一个可能永远回不了本的股票,赔上自己的身心,这笔账算下来,亏得更大。

第三笔,是“机会成本账”。

当你被一个“雷股”深度套牢时,你损失的不仅仅是这只股票的钱,更是错过了同时期其他优质资产上涨的机会。

市场是流动的,当你的资金被锁死在垃圾里的时候,别人可能正在享受高股息蓝筹的稳定分红,或者抓住了某个新兴产业的增长红利。

时间是投资最宝贵的资源,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和一个“骗子”的纠缠上,机会成本高到无法计算。

理解了“出清”的必然性和踩雷的三重成本,我们普通投资者该如何自处?

不是去学什么复杂的财务分析模型,也不是去打听内幕消息,而是要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生存法则”。

旧地图已经没用了,得换一套新的。

第一条新法则:放弃所有“想当然”的信仰。

过去我们总有一些路径依赖,比如“国企不会倒”“次新股盘子小好拉升”“跌到底了总会反弹”。

在“出清”时代,这些经验主义的“信仰”恰恰是最危险的陷阱。

国企造假一样会被ST,新股上市不久也可能爆出惊天大雷,而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让“跌到底”下面还有“地下室”甚至“地狱”。

唯一的信仰,应该是常识、规则和公开透明的数据。

把对某个“概念”的盲信,转变为对公司基本面的审慎。

第二条新法则:把“不踩雷”作为投资的首要目标。

这听起来像是废话,但其实是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

在牛市或者市场宽松期,大家的思维是“进攻”,是如何找到涨得最快的股票,赚取超额收益。

但在“出清”期,思维必须切换到“防守”,核心是如何保住本金,避开那些可能归零的资产。

这意味着,在做任何一笔投资决策时,你首先要问的不是“它最多能涨多少”,而是“它最坏会跌到哪”。

对于那些财务数据有疑点、公司治理一塌糊涂、大股东质押率高得离谱的公司,哪怕它短期走势再诱人,也要管住手。

在排雷阶段,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条新法则:提高对“垃圾信息”的免疫力。

市场越是动荡,各种“小道消息”“股神预测”就越是满天飞。

很多人亏钱,不是因为自己笨,而是因为听了太多聪明人的“建议”。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最可靠的决策依据,反而是那些最朴素、最公开的信息。

比如,公司的立案调查公告,就是监管帮你点亮的一盏红色警示灯,别总想着“利空出尽是利好”;比如审计机构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报告,那就等于专业人士告诉你“这本账我看不懂,风险自负”,你就别再替他找理由了。

屏蔽噪音,相信常识,能帮你过滤掉绝大多数风险。

总而言之,这场席卷A股的“大扫除”,长期看是天大的好事。

一个清除了大部分垃圾公司的市场,才能让好公司获得应有的估值,才能让价值投资真正成为主流,我们未来的投资环境才会更健康。

只是在这个“净化期”内,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认知和决策买单。

与其抱怨市场为何如此残酷,不如抓紧时间升级自己的生存系统,学会在这场“出清”中保护好自己。

等大扫除结束,阳光照进来,你会感谢现在那个小心翼翼、敬畏市场的自己。

共勉共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