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中方施压未奏效,欧盟27国加速对华加税进程

发布日期:2025-11-24 18:20    点击次数:199

中欧经贸的新局信任消耗与规则博弈

大多数人都认同,中欧贸易往来一直是全球经济里举足轻重的一环,最近一段时间,中欧之间的互动变了风向,因此,我认为,这不是普通的摩擦,而是全球贸易信任结构迎来了新拐点。

先说个共识,公认的事实是,中欧这对“老搭档”,过去仰仗贸易互补,利润你有我有,彼此都能分到好处,最近两年的现实却有点拧巴,电商小包加税、芯片政策博弈、补贴调查节节升级,这些动向放在一起就显得意味深长。

为什么这么说?每次中方释放善意,想着对话、合作,欧盟反而顺势加紧限制,这轮小包加税,就是生动的例子,过去包裹150欧元以下免税,买家、商家笑了,欧洲消费者也挺开心,很多小微创业者靠中国货进货,在线生意越做越大。

欧盟突然说,原定2028年执行的收费,提前两年到2026年,还加了一笔清关手续费,苛刻不算,但就是把门槛悄悄架高,表面说是“公平”,其实刨着细账,冲着中国电商而来。

这样做带来的影响,其实并不只在于再交几欧元的税,最关键的是,游戏规则突然变了,信任红利快速缩水。

类似的操作,全球其他市场也出现了,美国近年来对亚马逊上的中国商家进行高频税务稽查,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也纷纷收紧跨境购免税限额,大家怀疑的不是贸易本身,而是担忧本地企业压力大、就业难保,而外部商品又来势汹汹,价格低到让人膝盖一软。

通过设置新门槛,既保护了本地产业,维系就业稳定,还能换来一波政策支持率,看似“合情合理”,但对合作伙伴来说,却像被突然“抽椅子”,让人很难再投入真心。

举个例子,不久前,荷兰的ASML和中资合资风波闹得沸沸扬扬,表面是技术转让和安全审查,实则背后是战略信任不足,德国《明镜》周刊今年还披露,2024年前8个月,欧盟委员会发起中国相关反补贴调查看起来比前五年加起来还多,这还只是明面上的动作,暗地里的询查、延迟和变相壁垒更多。

这样循环往复,问题就在于信任基础正在消耗,合作关系逐渐带上了算计和提防,难怪IMF在最新研究中指出,2023年全球贸易增速只剩下区区1.7%,远低于疫情前平均线,背后原因,除了地缘因素,就是规则博弈过于频繁。

这里面有个现实问题,欧盟不是铁板一块,大国如德国、法国当然更惜中欧合作的蛋糕,比如宝马、路易威登、巴斯夫,他们迫切希望稳住中国市场份额,特别是电动车、化工、新能源等领域,利润直接关系欧洲制造业的“饭碗”,可小国、尤其是东欧波罗的海区域,更倾向跟着美国走,欧盟对中国的政策,总让人感觉东一锤西一棒,又想吃市场红利,又怕技术外溢,结果就是“既要又要”的两难。

类似的矛盾,并不只出现在高层,普通欧洲消费者其实也受牵连,数据显示,2023年,法国网购人群有四分之一选择中国平台买家电,小包加税一实施,大家花费立刻水涨船高,比如电吹风涨价三成,家用小工具贵了一半,于是本地超市虽然松了口气,可买单的还是消费者,这也是不少欧洲媒体批评欧盟“不切实际、让底层买单”的理由。

再看中方表现,随着全球贸易形势紧张,中国本土企业越来越重视多元布局,既要巩固欧洲市场,也加快东南亚、拉美、非洲的渠道建设,2024年中国电商对墨西哥出口同比涨幅超过60%,政策只要卡紧一点,资金运输、平台资源就会自动流向下一个“低门槛”市场,毕竟电商拼的就是效率和灵活度。

这里我想指出最本质的一点,其实规则不是问题,合作也不是问题,核心是信任感和稳定预期,如果每逢对方示弱、松口就顺势推进防范措施,这种“我让一步,你逼一步”的模式,最后只会消耗存量红利,让经贸巨轮在不安中慢慢减速。

过去十年,中欧经贸飞速增长,一度让全球制造业和消费市场“双赢”,新合作机制层出不穷,跨境电商就是其中新亮点,可是现在这种活力和红利,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审视、回炉再造的时刻。

中欧下一步怎么走?其实耐人寻味,继续内卷式的规则升级,就会越来越多“你防我也防”的壁垒,合作基础塌陷,多输,反之,要是双方能抓住信任稀缺的窗口,坦诚对话,把真正的顾虑和边界讲清楚,也许还能开出一条新路。

我想问的是,现在的全球经贸,需要的是守旧规则的坚守,还是关于信任与共赢的大胆创新?既然没有永远不变的合作,是否可以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确定性”构建尝试?这份主动和担当,应该由谁来先迈出第一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