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1952年上甘岭,“人间钉子户”李保成:6个月4次特等功,138人只剩8个活着,他却毫发无伤

发布日期:2025-11-24 07:37    点击次数:94

1952年上甘岭,“人间钉子户”李保成:6个月4次特等功,138人只剩8个活着,他却毫发无伤

有人说,李保成身上有种“阎王爷都绕道走”的狠劲。6个月4次立功,最后干脆评了个“特等功臣”——你见过一等功、二等功,见过半年连着4次立特等功的吗?可他偏偏做到了,而且还活着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

最极端的一次,上甘岭1号坑道,138个战士进去,最后撤下来只剩8个人,全连打光三回,重建三次,他自己却毫发无伤,像钉子一样钉死在阵地上。60多年过去了,河南林县赵官村的老人们还记得李保成的三块木匾。第一块叫“为民立功”,那是1948年春,洛阳战役后,村里自发送的。

小李那时候还只是个普通战士,带着一股子拼命三郎的狠劲,首立战功回乡,村里人都说:“这孩子,命硬,心也正。”第二块,叫“功上加功”,淮海战役,已升尖刀排排长,带两个班,手里攥着七颗手榴弹,硬生生炸下五个敌人地堡。第三块,“剿匪功臣”,1950年西南剿匪,6个月4次立功,直接评为“特等功臣”。

村里老人回忆,每回给他送匾,全村人都围着看,老母亲一边抹泪一边笑,嘴里只念叨一句话:“俺儿不是阎王爷要的人。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8连,李保成已是连长。这8连不是个普通连队——老红军底子,抗日、解放一路打出来的“王牌连”。

10月18日,597.9高地,炮火像下雨,前面五个连队都没冲过去,伤亡惨重。李保成观察敌人炮火、照明弹的节奏,硬是摸到空隙,带着全连趁黑一口气冲到1号坑道口。班长崔含弼,夜里在坑口来回20多趟,把人一个个拖进去。

全连138人,只有3人负伤、2人牺牲,全部钻进坑道。有人后来形容:“那天夜里,李连长脸上全是泥,眼睛却跟狼似的亮。1号坑道将近80米长,只有1.5米高、1.2米宽,敌人炮火每天都往洞口招呼。

水断了,粮没了,战士们渴得舔石缝、喝自己的尿。后勤部拼命送苹果,63000多斤,最后只进来一个。李保成看着满坑道的兄弟,有的穿着补丁裤,有的绑着血布条,他心里只剩一个念头:“人没了都行,阵地不能丢。

” 更难的是,连队补充兵源来自不同部队,人多心杂,仗打不顺。李保成和指导员王土根一合计,干脆在坑道里建起“党支部”,把所有人拧成一股绳。有人后来回忆:“坑道党支部一建,大家心就稳了,仗也敢打了。

”这是那场战斗里,最让人敬佩的“土办法”,却成了全连顽强不屈的核心。8连战士嗷嗷叫着冲出坑道,和敌人反复绞杀。14天后,8连坚守坑道14个昼夜,歼敌1700余人。

有的老兵说,最后几天,李保成的嗓子都喊哑了,连“冲啊!等到11月1日接到后撤命令,1号坑道里只剩8个人。最后,属于8连建制的,只有李保成、王土根和一个小通讯员活着。

小通讯员在山沟里一屁股坐下,手里抓把土,一扒拉——32粒弹屑。

李保成靠着焦树干,发现不到1米长的树杆上,嵌着100多个弹片。

王土根把那面“英勇前进”的红旗摊开,数了数,381个弹孔。

那一刻,没人说话,只能听见风吹草动,像是战友的呼吸还在回荡。

战后,志愿军总部记“集体特等功”,8连叫“上甘岭特功八连”。

李保成,这个“人间钉子户”,再一次让阎王爷空手而归。

林县赵官村的老人说:“他能活着回来,是全村的骄傲。

”就连当年负责统计的干部都感叹:“上甘岭下来,建制还在的连队,能数过来。

” 而那三块樟木匾,如今静静躺在空降兵军史馆里。

6个月立4次特等功,14天死守坑道只剩8人,李保成的名字,被一代代兵娃当成传奇讲下去。

可真正懂的人知道,这硬气和钉子,不是天生的,是他用14天、138条命、381个弹孔,一刀一枪,一口一口熬出来的。

参考资料里提到,战后老乡们每逢清明,都要转道去看那三块匾,说那是村里最硬的骨头留给子孙的底气。

李保成能活着下山,既是幸运,更是他每次咬牙坚持、每次死里逃生,拼出来的命数。

这种命硬,不是阎王爷不要他,而是他自己,死也不肯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