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大明开国十大名将,第一名到第三名,都是超级猛人

发布日期:2025-08-05 17:35    点击次数:141

每逢乱世,天上的星宿临凡人间。英雄豪杰就像下饺子一样,一锅一锅的出世。

元末明初,天下纷争,元朝廷、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是最大的四股势力。

朱元璋最终胜出,靠的是浙东集团、淮西勋贵为代表的谋臣猛将。

本期开始,盘点洪武朝的开国十大名将。

第一名:徐达

徐达,字天德,凤阳人,朱元璋的同乡。

徐达出身农家,性情刚毅,遇事善用脑筋。身材魁伟,自幼习武,武艺高强。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逐步崛起。1353年六月,朱元璋奉郭子兴命回乡募兵,徐达应召,成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作为先锋,拿下集庆路(今南京),扫荡四周,朱元璋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随后,徐达作为主将,开始征讨朱元璋最大的两个对手——陈友谅和张士诚。

元至正二十三年,徐达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陈友谅中流矢而亡。不久,陈友谅的头号大将张定边携陈友谅儿子投降。

至正二十五年,徐达率大军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

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率副将常遇春等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

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王保保等元军名将等。唯有岭北之战因孤军深入致败。

后长期镇守北平,防御北元侵扰。

徐达是大明第一功臣,更是第一名将。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

洪武十八年,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徐达一生谨慎,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善于治军,有谋略又勇武。

纵观他的一生,从南打到北,身经数百战,无论是陈友谅、张士诚,还是蒙古大军,无不是精锐劲旅,徐达靠着智慧和勇猛,逐一破之,平定天下。

徐达在地方治理、经济贸易、屯田生产等各方面,均极为出色。而且他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真正的仁义之师。对比常遇春的嗜杀,更能感受到徐达人格上的崇高。

这样完美的猛人,在中国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人。

徐达的后世,有两支世袭公爵,分别是魏国公和定国公,是勋贵集团中福泽最长,最有权势的。

第二名:常遇春

常遇春1330生于凤阳府怀远县(今蚌埠市怀远县),字伯仁,号燕衡。

常遇春出生贫苦人家,但少有壮志,从小就练习武术,成年后,他善于骑射,十八般兵器无不精通。

吃不饱肚子的常遇春投奔了大盗刘聚,到处打家劫舍,但在内心,他渴望能遇到明君,建功立业。

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常遇春在和州投奔朱元璋,开始征战天下。

从此常遇春成为了朱元璋的一位猛将,明朝建立后,常遇春封为鄂国公,太子少保头衔。

在采石矶战役中,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挥戈勇进,元军不能挡,朱元璋乘胜攻占太平。

随后,常遇春随徐达,先后在池州大战、应天府龙湾大战中击败陈友谅。陈友谅逃回江西。

元至正二十三年,常遇春在鄱阳湖之战中射伤张定边,救了朱元璋。此战,陈友谅阵亡,主力被全歼。

后随徐达,消灭张士诚。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常遇春被任命为征虏副将军,随徐达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

三个多月,即平定山东。在塔儿湾大战中,常遇春单骑突入敌阵,勇猛冲杀,率部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五万,俘获无算,史称塔儿湾大捷。

洪武元年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改为北平府。随即又挥军西进,攻取山西、陕西。

元顺帝乘明军主力长驱秦晋之机,命丞相也速率军向北平反扑,兵锋已抵通州。常遇春又奉命与李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士一万驰救北平。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

常遇春又率军攻取元上都开平,顺帝逃到应昌府。此战,全歼留守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洪武二年,暴卒军中,年仅四十。被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常遇春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场,死而后已。

但常遇春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嗜杀。征战四方时,经常有杀降和屠城的恶行。朱元璋和徐达严厉约束,但效果有限。

第三名: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汉族,字思本,小名保儿,盱眙人。

李文忠的父亲李贞搬家到濠州(今凤阳县),娶了朱元璋的姐姐为妻。李贞为人友善,特别照顾贫困的朱元璋一家。姐姐和姐夫的善良和关照,是朱元璋心里最温暖的记忆。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有勇有谋,文武兼备,他是明初大将中唯一读过书的将军,开国封岐阳王,配衮服。

至正十二年,因家乡大灾加上匪患,保儿的母亲去世,跟随父亲李贞到滁州投奔朱元璋。

朱元璋,见到姐夫和外甥非常欣喜,召集文臣教保儿读书,并改名叫朱文忠。

至正十七年(1357年),19岁的朱文忠从军,在池州击败陈友谅的大将赵普胜,攻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个县。

第二年,朱文忠会同邓愈、胡大海由徽州进入浙江,从元朝军队手中夺得建德。

不久,邓愈移军江西,朱文忠与胡大海攻占诸暨,并先后在大浪滩、分水、三溪大破张士诚。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苗兵叛变,杀害了胡大海、耿再成。朱文忠平定苗乱。并将屡次进犯的张士诚打的节节败退。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秋天,朱元璋讨伐张士诚,朱文忠受命进攻杭州以牵制敌军。朱文忠率朱亮祖等攻克桐庐、新城、富阳、余杭、杭州。

进入杭州后,朱文忠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名士兵借用百姓炊锅,被斩首示众。杭州城井然有序。朱文忠获军三万,粮食二十万,被朱元璋加封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恢复李氏之姓。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李文忠进逼福建,平定建州、延州、汀州。下令士兵收养途中弃儿,被养活者无数。

洪武二年(1369年)春天,李文忠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常遇春北伐。常遇春死后,李文忠受命代替常遇春统率军队,奉诏会合大将军徐达进攻庆阳。立功无数。

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被授为征虏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率领十万人出野狐岭,到达兴和,降服兴和守将。一路势如破竹,打的元昭宗(元顺帝的儿子)仓皇北逃。李文忠俘获北元贵族数百人,珍宝无数。

李文忠指挥精锐骑兵穷追至北庆州而返。一路收服北元部族,大大削弱了北元势力。

李文忠因功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世袭罔替。

1372年(洪武五年)李文忠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由东路北征,出居庸关,直趋和林,到达口温,北元军队逃跑。李文忠一路攻击,斩获颇丰。

此后,李文忠率军防备边境,先后在北平、山西等地击败北元。

1379年(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番族反叛,李文忠与西平侯沐英合兵将其讨平,并筑城于东笼山南川,设置洮州卫。

1384年(洪武十七年)农历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太祖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李文忠作为朱元璋的外甥,备受老朱的信任和宠爱,但他从来没有恃宠而骄。他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十九岁从军,凭着一刀一枪实打实的军功,荣登洪武六公爵之一。

李文忠为人宽厚,治军严明,厚待百姓,抚恤弃儿,是真正的儒将,仁者无敌!

李文忠性格耿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执掌全国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从不居功自傲,反而是勇于谏言。为阻止朱元璋的滥杀功臣,屡次直言上书,被皇帝舅舅罢官下狱,也不后悔,勇者无敌!

李文忠最大的遗憾,就是他的儿子李景隆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虎父犬子”。靖难之役,李景隆用自己的一错再错,错上加错,成就了朱棣的霸业。

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