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脚绊倒皇帝侄儿,被塞进300斤铜缸活烤,朱棣最猛的儿子!
发布日期:2025-08-05 17:17 点击次数:55
他一脚绊倒皇帝侄儿,被塞进300斤铜缸活烤,朱棣最猛的儿子!
1426年,北京紫禁城的深处,地牢里阴冷潮湿。汉王朱高煦,曾经的沙场猛将,此刻却像一头困兽,被沉重的铁链锁在冰冷的地面上。
门开了,光线刺眼。走进来的是他刚登基不久的侄儿,宣德皇帝朱瞻基。朱瞻基或许是念着最后一丝叔侄情分,想来看看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叔叔。
四目相对,没有言语。就在朱瞻基转身准备离开的瞬间,地上的朱高煦猛地伸出脚,结结实实地勾了过去。年轻的皇帝毫无防备,一个踉跄,重重地摔了个四脚朝天,狼狈至极。
皇帝的尊严,在这一刻被踩得粉碎。朱瞻基从地上爬起来,脸上的最后一丝温情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滔天的怒火。
他没有多说一个字,只是用冰冷的眼神盯着朱高煦,随即下了一道命令。几名孔武有力的武士抬来一口三百斤重的巨大铜缸,猛地扣在了朱高煦的身上。
朱高煦在铜缸里咒骂着,声音沉闷而绝望。但这只是开始,朱瞻基面无表情地挥了挥手,无数烧得通红的木炭被堆在了铜缸四周。
铜,开始变色;空气,开始扭曲。缸里传出的咒骂声渐渐变成了凄厉的惨嚎,最终,一切归于死寂。一代枭雄,竟被活活烤死在侄子亲手打造的铜炉之中。
说起来,这位被烤死的藩王,可是永乐大帝朱棣最疼爱,也最像他的儿子。朱高煦身高体壮,力大无穷,在战场上就是一柄无坚不摧的利剑,尤其擅长率领骑兵冲锋陷阵。
当年那场决定大明朝国运的“靖难之役”,朱高煦居功至伟。在白沟河,朱棣被建文帝的大将瞿能团团围住,眼看就要命丧当场。是朱高煦,像一头猛虎,率领精锐骑兵杀入重围,一刀就斩了瞿能父子,硬生生把父亲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战后,朱棣激动地拍着他的背,说出了一句让他念叨了二十年的话:“勉之,世子多疾。”——你好好干,你大哥身体不好。
这句话,在朱高煦听来,不啻于一张未来的龙椅预约券。他把这当成了父亲的许诺,一个公开的秘密。
回到南京后,他开始飘了。他处处以“唐太宗李世民”自居,毕竟李世民也是次子,也是靠着赫赫战功取代了太子哥哥。他私下招募了三千亡命之徒,甚至连龙袍都偷偷做好了,就等着他爹一声令下。
纸终究包不住火。朱棣知道后雷霆大怒,差点就把他废为庶人。最后还是太子朱高炽,也就是他那个“多疾”的大哥,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为他求情,才保住了他的王位。
其实,朱棣不是没动过换太子的心思。朱高炽仁厚有余,但魄力不足,身体也确实不好,这让雄才大略的朱棣很是犹豫。
改变这一切的,是一个叫解缙的大学士,以及一个孩子。有一次,解缙对着朱棣说了一句:“好圣孙。”这个“好圣孙”,指的就是太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朱棣一听,茅塞顿开。是啊,儿子不行,可孙子行啊!朱瞻基自小聪慧,骑射俱佳,身上有朱棣自己的影子。为了这个好圣孙,皇位也必须传给朱高炽。
反观朱高煦,除了打仗,简直一无是处,满朝文武,从杨士奇到杨荣,没有一个大臣说他好话。政治斗争,从来不只是比谁的拳头硬。
1425年,仁宗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病逝了。朱高煦觉得,他苦等二十年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在自己的封地乐安州,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招兵买马,准备效仿他爹当年的光辉事迹,再来一次“靖难”。
可惜,他只学到了皮毛,却忘了几个最要命的东西。
第一,他的对手不是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建文帝。他的侄子朱瞻基,虽然年仅二十七岁,却是跟着爷爷朱棣在蒙古草原上真刀真枪历练过的,是个不折不扣的少年战神。听闻叔叔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大军十天之内就兵临乐安城下。
第二,人心向背。当年朱棣起兵,有英国公张辅这些老将的支持,天下藩王也多有同情。可现在,这些开国元勋们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新皇帝一边。老百姓更是刚刚从永乐年间的连年征战中喘口气,谁想再打仗?朱高煦的叛军刚出城,行踪就被当地百姓举报得一清二楚。
最滑稽的一幕发生在攻城时。朱瞻基甚至没下令总攻,只是让神机营的炮兵对着城墙试射了几轮。那惊天动地的炮声,直接把城里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叛军吓得魂飞魄散,抱着头相互哭泣。
朱高煦看着这帮乌合之众,心知大势已去,只能垂头丧气地出城投降。
朱瞻基一开始并没想杀他。毕竟是血脉相连的亲叔叔,废为庶人,圈禁终生,也算是给了皇室最后的体面。
谁能想到,朱高煦会在地牢里,用那致命的一脚,彻底断送了自己和所有子嗣的性命。那一脚,绊倒的不仅是朱瞻基,更是他自己最后的生路。
现在回过头看,朱高煦的失败是注定的。他爹朱棣能成功,是因为建文帝削藩太急,把所有叔叔都推到了对立面,是顺势而为。而朱高煦造反,天下安定,皇帝英明,纯属逆天而行。他毫无政治头脑,更没有争取到任何一个藩王的支持,连他的亲弟弟赵王朱高燧都在隔岸观火。
他这一闹,反倒帮了侄子一个大忙。朱瞻基借着平定叛乱的威望,顺理成章地大力削藩,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困扰明初几十年的藩王问题。从此之后,大明朝再也没有成气候的藩王之乱。
说到底,朱高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他是一个优秀的战将,却是一个蹩脚的政客。他把父亲一句无心的鼓励当成了毕生的信条,把战场的成功错当成问鼎天下的资本,最终,在权力的游戏中,输得一败涂地,连带着自己的九个儿子,都成了这场闹剧的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