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研报:看空光伏?多晶硅企业 Q3 利润拐点已现,却给“卖出” 评级,外资在怕什么?
发布日期:2025-11-21 19:10 点击次数:75
光伏圈最近有点分裂:通威、协鑫、大全这些多晶硅龙头 Q3 盈利集体回暖,营业利润迎来拐点,行业喊着 “反内卷” 成功;但高盛反手给通威、大全 A 股贴了 “卖出” 标签,还警告 “当前估值太乐观,股价有 32% 下行空间”。
一边是企业业绩好转,一边是权威机构唱空,光伏产业到底是触底反弹还是虚晃一枪?高盛作为全球顶尖投行,到底看到了什么普通人没注意到的风险?今天咱就扒透高盛的研报,用数据说话,聊聊它的观点靠谱不靠谱,普通人该怎么抓机会。
一、先看当前:Q3 多晶硅企业确实 “赚钱了”,数据有实锤
高盛也承认,2025 年 Q3 是多晶硅行业的 “盈利拐点”,头部企业终于从亏损泥潭里爬出来了,核心数据亮眼:
1. 销量和价格双超预期
大全 Q3 多晶硅销量环比暴涨 134%,远超高盛之前预测的 59%;确认价格环比涨 37%,比机构预期高 9 个百分点;
通威 Q3 多晶硅销量约 9.5 万吨,其中 8% 通过期货合约卖出,库存增加约 4 万吨,侧面说明下游在补库存;
协鑫科技出货 7.5 万吨,按 42 元 / 千克的价格算,单位毛利能到 3 元 / 千克,终于摆脱亏损。
2. 成本大降,利润空间打开
这是盈利反转的关键,头部企业降本速度超预期:
大全现金成本环比降 11%,靠优化产能结构把成本压到低位;
协鑫科技现金成本环比降 5%,还说未来会继续降,重点提升产品质量;
通威更狠,四川、云南产能利用率提高 + 季节性低电价,现金成本环比降 8%,集团层面终于实现营业利润为正。
3. 政策帮了大忙
高盛提到,Q3 的好转离不开政策驱动的下游补库存 —— 硅片、组件企业为了响应政策,集中采购多晶硅,这波需求让企业销量和价格都上去了。但要注意,这波补库存从 9 月下旬就开始反转,属于 “短期利好”。
二、高盛为啥唱空?3 个核心顾虑,每个都戳行业痛点
虽然 Q3 业绩好看,但高盛把风险看得更透,直言 “长期谨慎”,核心顾虑有 3 个,每个都有数据支撑:
1. 库存高到 “吓人”,去化压力巨大
这是高盛最担心的点:
估算 10 月多晶硅总库存高达 275GW,相当于 2025 年四季度到 2026 年一季度月度组件生产需求的 7-9 倍;
库存分布在全产业链:多晶硅厂端约 150GW,硅片厂端约 110GW,还有 15GW 是期货合约形式的库存;
简单说:现在的库存够下游用大半年,就算后续不再生产,也能满足需求,这会严重压制价格上涨。
2. 减产 “雷声大,雨点小”,供给减不下来
行业喊着 “反内卷、减产”,但高盛发现实际执行力度不够:
通威、协鑫说 11 月初开始减产,但大全反而把 Q4 产能利用率从 36% 上调到 52%-56%,还说 2026 年 50% 以上利用率很合理;
行业层面,硅业分会预测 11-12 月的月产量仅比 10 月降 6%,减产幅度远远不够;
高盛判断:企业减产意愿不一致,供给很难大幅收缩,价格自然涨不上去。
3. 头部企业降本快,会进一步压制定价
高盛发现,一线厂商的成本还在快速下降,这会让多晶硅价格很难回到高位:
通威、协鑫、大全都在降本,而且给出了明确的降本指引;
现在一线厂商在多晶硅价格低于 50 元 / 千克(最新现货价 53 元 / 千克)时就已经盈利,后续就算价格小幅下跌,头部企业也能扛住,反而会通过降价挤走小企业,进一步压低行业定价。
三、未来影响:价格难涨,企业 “两极分化”,机会只给少数人
高盛预测,光伏产业未来会出现明显分化,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受益:
1. 价格前景暗淡,难超 60 元 / 千克
企业虽然喊着 2026 年价格能到 60-80 元 / 千克,但高盛认为供需和降本因素比政策更重要,价格很难大幅上涨;
核心逻辑:库存去化需要时间,供给收缩缓慢,加上头部企业成本持续下降,会形成 “低价 + 高产能利用率” 的格局,价格只能在成本线以上小幅波动。
2. 企业分化加剧,头部低成本玩家赢
高盛给了不同企业不同评级,差距明显:
通威股份(600438.SS):“卖出”,目标价 13.5 元,因为多晶硅业务敞口大,供过于求会压制净资产回报率;
协鑫科技(3800.HK):中性,目标价 1.2 港元,看好其 FBR 颗粒硅技术,未来能成为成本最低、份额最大的企业;
大全 A 股(688303.SS):“卖出”,目标价 16.5 元,降本空间比同业小,盈利拐点潜力弱;
大全 ADR(DQ):中性,虽然和 A 股营收驱动一致,但成本结构不同。
3. 唯一机会:颗粒硅技术 + 尾部产能收购
高盛唯一偏乐观的方向是协鑫的颗粒硅技术 —— 下游加速采用颗粒硅,能帮协鑫改善销量和盈利;另外,如果行业尾部产能收购超预期,大幅减少供给,可能会改变价格前景,这是潜在的上行风险。
四、高盛的观点靠谱吗?2 点扎实,1 点可能看走眼
高盛的分析很犀利,但也不是没争议,咱拆开来聊:
1. 靠谱的观点:数据支撑,逻辑闭环
库存和减产数据:275GW 库存、6% 减产幅度都是第三方数据和企业指引推算的,真实可信,这确实是行业当前最大的问题;
成本压制价格:头部企业降本快,在低价下也能盈利,这会让价格很难上涨,这个逻辑符合行业规律,靠谱。
2. 可能不靠谱的观点:低估了政策和行业自律的力度
高盛认为政策影响小于供需,但国内 “反内卷” 政策一直在推进,17 家企业组建联合体收储尾部产能,可能比高盛预期的更给力;
如果尾部产能收购加速,供给收缩幅度会超预期,库存去化也会更快,价格可能比高盛预测的坚挺;
另外,全球光伏需求长期还是增长的,只是短期库存压力大,高盛可能过于关注短期,低估了长期需求的支撑。
五、延展分析:普通人该怎么看?盯紧 3 个信号,避开 1 个坑
不管是投资还是关注产业,盯紧 3 个信号就行:
1. 盯库存去化速度
如果后续每月库存能降 30GW 以上,说明去化顺利,价格有支撑;如果库存降得慢,甚至继续增加,高盛的判断可能成真。
2. 盯减产执行力度
看通威、协鑫是不是真的减产,大全会不会调整产能利用率,行业整体产量能不能降 10% 以上,这是价格上涨的关键前提。
3. 盯技术路线(颗粒硅)
协鑫的颗粒硅能不能被更多下游企业采用,如果颗粒硅渗透率快速提升,协鑫的优势会越来越大,这是高盛认可的唯一机会。
4. 避开1 个坑
别盲目信 “价格暴涨”:行业库存和供给问题没解决,价格很难回到高位,预期要理性。
最后总结:光伏不是不行,只是机会更集中
高盛的唱空,本质是提醒大家 “短期有风险,长期看分化”。Q3 的盈利拐点是真的,但库存高、减产慢也是真的,光伏产业正在从 “野蛮生长” 转向 “优质企业胜出”。
对普通人来说,不用因为高盛唱空就恐慌,也不用因为企业盈利好转就盲目乐观,重点关注有技术优势(比如颗粒硅)、成本低的头部企业,同时盯紧库存和减产数据。光伏长期还是朝阳产业,只是现在需要耐心等库存去化和行业格局优化。
你觉得高盛是不是过于谨慎了?你看好光伏产业里的哪些企业?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