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能被同化吗?
发布日期:2025-07-26 06:58 点击次数:83
你知道吗?全世界有超过19亿穆斯林,这是地球上最大的宗教群体之一。可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信仰体系,在它的扩张过程中,往往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仰,还彻底颠覆了那些被征服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有人说,伊斯兰化的过程比翻脸还快,有些国家甚至直接把自己的老祖宗“遗忘”了。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信仰的力量真有这么神奇?还是背后另有玄机?
一边是阿拉伯沙漠里诞生的“原教旨主义”,宣称只有《古兰经》和阿拉伯语才是真理;另一边是伊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尼这些辉煌古国的灿烂过往。到底是伊斯兰信仰征服了文化, 还是这些国家主动抛弃了自己的记忆?有人觉得,伊斯兰教让“信徒心中的圣地都变成了阿拉伯”,对老传统不屑一顾。但也有人相信,宗教总要和本土融合,文明交融才有新生。奈保尔、学者、信徒,谁说得对?有人觉得伊斯兰像装操作系统,先卸载原来的老系统, 然后全盘重装“阿拉伯正版”;也有人说其实只是贴了个新标签。到底是真变化,还是表面工程?
我们来解个历史谜。奈保尔曾沿着伊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尼一路走访,他发现:只要皈依伊斯兰,这些地方的本土历史,差不多就成了遮羞布。就说伊朗吧——波斯帝国曾经牛得一塌糊涂,不仅和埃及、希腊、罗马扳过手腕,还留下了诗人、地毯、葡萄酒、建筑不计其数。可等阿拉伯大军开进来,伊朗历史课本一秒跳到先知时代。谁还记得琐罗亚斯德、菲尔多西?有伊朗人只隐约知道祖先伟大,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巴基斯坦同样精彩。古摩亨佐达罗排水系统世界领先,但现今课本仿佛历史只从阿拉伯人入侵、伊斯兰扎根才算正史。马来西亚、印尼更有趣,本来佛教、印度教的地盘,最后全成了背诵《古兰经》的地方,乡下人一聊“自己祖先是谁”,基本上都“两手空空”。不过有人不服,觉得其实不少老风俗顽强地活在年夜饭、传统舞蹈、乡间习俗里;而有些伊斯兰习惯,也差不多变成本地“特色”了。
有意思的是,这些国家的普通百姓,宗教不光是信仰,更像是生活的安慰剂。面对经济困顿、社会压力,信仰成了解释一切的万能药。有的人甚至觉得,“只要信对了,国家什么都能好起来”。中国读者或许会想,这种“搬家式”信仰,真的就能抚慰灵魂?还是只是一种集体心理需求?
表面上,看起来伊斯兰化让这些国家找到了新的统一感,信徒们一同朝向麦加祷告,过着和阿拉伯血脉相连的日子,一切井然有序。革命的伊朗街头充满宗教激昂,男女有分,音乐禁了,“肯德基”都能改成“我们的炸鸡”;巴基斯坦、马来、印尼的清真寺鳞次栉比,小孩们穿着阿拉伯长袍参加宗教活动,好像大家都其乐融融。
但真如此吗?其实暗流已涌动。在坊间,不少反对声悄然发芽。比如伊朗曾有革命者试图摧毁波斯古迹,只是因为它们不属于伊斯兰。许多知识分子忧心忡忡:一旦历史认同淡漠,民族还剩下些什么?菲尔多西当年还坚决不用阿拉伯语写作。这种本土文化“被放弃”得如此干脆,真的没有损失?还是为信仰统一化付出了某种珍贵的代价?
另一方面,生活越困难,对宗教的依赖就越强,反而成为了社会停滞的借口。“难民多了,失业高了,没事,我们信仰没问题就行!”对于外部世界来说,这一切既神秘又让人捏把汗,会不会出现更大的社会撕裂?
一切看似已经成型,突然间剧情急转直下。有一天,奈保尔在印尼书店里发现:“科技类书与神怪玄学并列摆放”。这不就是现代与古代、科学与信仰在赛跑?而且,在伊斯兰扩张史上,真正被全盘消灭的,居然是被图书馆里尘封起来的本国历史。比如突厥人,彻底换了套说法:以前的游牧史,一笔带过全当没发生过。甚至许多伊斯兰国家,教科书上连本民族前伊斯兰时期的英雄和事件都成了“异教徒的事儿”,成了“不值得留恋的过去”。
奈保尔说,被皈依民族的人,“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在接受伊斯兰之前的历史都自动删除了。关键来了——这种“主动遗忘”,反倒让信仰团结力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原来文明交融不是融合,而是推倒重来。从琐罗亚斯德到婆罗浮屠,从摩亨佐达罗到土耳其草原——每到一地,伊斯兰不继承本地文化,而是用一整套“阿拉伯神话包”换掉原生操作系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天覆地!
局势看似又趋缓和,信仰的潮水仍在潜移默化地流淌。但新问题接踵而至:本土文化真的消失了吗?表面上清真寺外观有南方飞檐、本地茅草屋、市场棚样式,但内核依旧强调“唯我独尊”。伊斯兰世界在吸收表面风俗的同时,核心内容分毫不变。哪怕久远的佛像还能矗立在印尼、阿富汗,也可能随时因为信仰冲突轰然倒塌。
更严重的是,不同信仰分支间分歧反而愈演愈烈。伊朗的什叶派自认最纯正,对逊尼派充满敌意,土耳其和中亚突厥民众试图找回“被消失的历史”,可现实却是越来越依赖统一信仰标签。经济窘迫、社会压力下,一些极端团体抓住机会借宗教御用,内部撕扯加剧。各种声音都在追问:信仰的团结,真能取代对历史的认同吗?各国的“伊斯兰化”,到底是新生,还是某种文化自废武功?很多普通人都在纠结:我们既不是阿拉伯人,也不是昔日的自己,那我们究竟是谁?
有人说,伊斯兰化让这些国家变得团结、有信仰、有未来。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天天把“我们是最纯正的信徒”挂嘴边,连祖宗和历史都一块扔了,这种团结值几个钱?毕竟,没有“历史身份证”的民族,难免让人担心,万一有天遇到麻烦,是不是又只会抱团喊“信仰没问题”了?说真的,把传统当包袱丢下才算进步,那难怪别人总说,信仰成了最大的挡箭牌。大家都蛮会讲古兰经,可要是问起自己老家祖先的模样,恐怕没人说得清。信仰兴盛没错,但要是连自家旧照片都敢撕,那“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改头换面”的国家,是不是只会“复制粘贴”信仰,却懒得“粘贴”自家故事?真希望这些“最像阿拉伯”的国家,哪天能把“最像自己”也找回来。
你如何看待“信仰原教旨”和“本土文化自信”的碰撞?有人觉得,把一切历史都拉进宗教操作系统,就是为了团结和进步;有人却说,没了历史根基,再纯正的信仰也只是一句空话。你觉得,一个民族可以“搬家”到信仰的新家园,但能不带走祖宗牌位和老照片吗?如果让你选,是要更像“阿拉伯正宗”,还是“保留一点自家味道”?欢迎留言,一起聊聊,信仰和历史,到底谁才是民族的灵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