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聊聊“产能过剩”

发布日期:2025-08-26 08:11    点击次数:137

“产能过剩”是这几年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

从数据上看,我们生产了约占世界50%的钢铁、45%的水泥,以及一半以上的家电、手机、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工业机器人等。

从微观感受来看,这几年工厂的竞争日趋激烈,出厂价一路走低,以至于被高层定义为“内卷式竞争”,列入整治的议程。

要是产品只卖到国内也就罢了,好歹“肥水不流外人田”。但许多产品是用来出口的,国人卷生卷死,却廉价卖给了外人,让人好不心痛。

也因此,近期,许多行业纷纷开展了“限产能”行业自律。

比如,据人民日报6月29日文章,国内十大光伏玻璃厂商决定集体减产30%。

我们似乎进入了“产能过剩”的时代。

很多人因此就产生了疑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彻底根治?

一方面,也别只是“限产能”了,该停的停,该关的关,剩下的也严控加班,把产能彻底降下来。

另一方面,大幅提高普通劳动者待遇,这样他们加班意愿显著降低的同时,消费能力也有极大提高。

如此一来,产能得到消化,企业不内卷,老百姓生活幸福,多好。

然而,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一、产能是否真的过剩,是一个问题

产能过剩有两种,一种是所有人敞开用也用不完,这是绝对过剩;另一种是很多人不能敞开用、甚至要省着用,在这种情况下用不完,这叫相对过剩。

显然,绝对过剩才是真过剩,相对过剩则是假过剩。

那么我们当下的过剩是真过剩还是假过剩呢?

我们的住房自有率全球最高,汽车、各类家电、手机等也早已走入千家万户,后面只需要定期更新即可,不会有太大的增量。

从这个角度看,应该是真过剩了。

然而,

房子,虽然是绝大多数家庭都有了,质量却一言难尽。升级住上“好房子”,恐怕仍是许多家庭的重大诉求。

比如下面这样的房子,相信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

车子,很多家庭也有了。

但一来数量上只有一辆,而“标配”其实应该是夫妻各一辆;二来质量上、使用年限上,都有更新升级的空间。

至于手机、电脑,越来越多的人秉持“能用就行”的理念,但其实,这些也都是可以两年甚至一年更新一次的。。

也就是说,从老百姓真实需求看,我们的产能还远谈不上过剩。

无非是经济形势不如以前,大家省着用罢了。

放眼全球市场,同样如此。

不要看我们这几年出口形势不错,逆势上扬,比如今年1-7月增长7.3%,就觉得心满意足了。

其实,我们本可以增得更快、长得更猛。

这几年全球经济不景气。据联合国《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约为2.4%,低于疫情前3%的平均水平。

主要大国中,美国2.5%、英国1.1%、德国1.8%、法国2.1%、日本0.08%。

如果世界经济增速多恢复一些,需求更旺盛一些,我们的出口一定可以更好,产能利用率自然也就越高。

目前全球性经济低迷,根本原因是长期性、结构性的。

但直接原因则非常简单,美元加息引起全球流动性不足。

一旦美元结束加息,全球经济很可能就是另一番光景。

到那时,海量资本从美国流出,该投资投资、该消费消费。

股票、房产等大宗资产也会结束下行趋势,保值增值作用重新凸显,从而吸引更多资金进入。

我们可能突然发现,市场需求一下子就恢复了,至少是比现在好上许多。

到那时,现在觉得过剩的产能只怕还要觉得不够用呢!

所以,总体上看,现阶段我们的确是“产能过剩”,但它只是相对的、暂时的。

这种情况下,相对温和的“限产能”,就比大刀阔斧的“去产能”更符合实际需求。

二、产能调整不能操之过急

从长远来看,我也认可需要对现有产能结构进行调整。

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一定是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文化、旅游、休闲、康养这些方面去,而不是一味地增加工业品的产出。

这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同时,适当地减少产能也有助于抬高价格,免得外人得了便宜还卖乖,反过来抨击咱们“产能过剩”呢。

未来,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一定会持续降低,而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的比重则会不断提高。

但是,这个调整的过程不能过快,不能过急,而一定要循序渐进。

第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像现在经济还是比较困难的,就不适合大规模调减产能。

道理很简单,很多人依靠这些产能吃饭。真下重手,他们就会失去生活来源。

而地方政府的GDP、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也依靠着这些产能,真去掉了,很多地方的发展也就没法看了。

等到经济形势好转一些,就可以做这项工作了。

那时候,失业了也能找到其他工作,地方政府发展支撑多元化,没有了这些顾忌,搞起来就能事半功倍。

当然到那时候也一定要果断,不要觉得还能挣钱就不舍得丢,否则错过时机,再调整就难了。

第二,要防止产业无序转移。

伴随着产能调整,未来一定有相当多产能会去到国外。

这也很好理解,有饭大家吃。中国再强,也不能包揽所有产业,那样就没法和别人交换(贸易)了。

但是这个转移的过程一定要有序可控。

核心的、涉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高端的、附加值大的,我们也要占据主导权。

即使是中低端的,看似不起眼的,也需要保留必要的备份,维持全产业链的存在。

除此以外,才是有序地、分批次地推动外迁。

外迁的节奏,也要和新产业的成长同步,确保“先立后破”,新旧动能平稳衔接。

如果动作过急过猛,就可能使得新产业还没发展起来,旧产业就丢了,或者一些本不该转移的产业、环节也转移了出去,那样的副作用就大了。

公众号:杜哥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