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不对劲,欧尔班警告或将成真?冯德莱恩罕见对华服软
发布日期:2025-10-11 04:28 点击次数:185
你几乎得把那份会谈记录看上两遍,才能确认自己没眼花。欧洲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谈到乌克兰问题时,对着中方用了一个词:“请求”。
这个词就那么静静地待在那里,在一个官方声明里显得格外突兀,像是一件精致瓷器上突然出现的一道细微裂痕。要知道,就在不久前,她对中国的态度可不是这样的。这种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不是什么精心布局的外交艺术,反而透着一股子无力和焦虑。
而在布达佩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大概正在冷眼旁观。他最近抛出的那个欧盟“解体论”,说2028年的预算案可能是欧盟的“绝唱”,当时听起来像是危言耸听。可现在,冯德莱恩的姿态,却像是在不经意间为他的话提供了最生动的注脚。欧尔班这个人,是亲眼见过苏联那座大厦如何轰然倒塌的,他对那种离心力、那种共同理念被掏空后的空洞感,有着近乎本能的嗅觉。
曾经的欧盟,确实是建立在一堆美好的愿景之上的。大家被两次世界大战折腾得够呛,都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一起搞经济,抱团取暖。那个时候的“欧洲大家庭”,听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
可如今,这个家里的气氛早就变了。在移民问题、巴以冲突这些事情上,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大到根本无法掩饰。所谓的“共同价值观”,现在更像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大家盘算的都是自家的小九九,欧盟成了一个角斗场,而不是一条船。当一个联盟失去了精神内核,剩下的就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博弈,这种博弈最终只会把联盟撕扯得四分五裂。
冯德莱恩的低头,恰恰发生在这个节骨眼上。她对中国在气候变化等领域的贡献大加赞赏,这种姿态与其说是示好,不如说是现实压迫下的必然选择。欧洲的高科技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命脉就攥在稀土上,而稀土的主要供应源在哪里,大家心里都清楚。
更有意思的是,即便中国愿意满足欧洲的需求,这些宝贵的资源到了欧盟内部,也能引发一场新的争吵。27个成员国,27张嘴,27本难念的经。美国和中国谈判,是一对一。欧盟来谈,是一对二十七。这种内部的巨大消耗,让欧盟在全球牌桌上显得步履蹒跚,力不从心。
美国的保护伞也开始漏雨了。那个曾经可以依靠的“老大哥”,现在自身也面临着一堆麻烦,对欧洲的关注和投入早已不复当年。当外部的庇护不再可靠,内部又是一盘散沙,欧盟的“战略自主”就成了一个听起来很美,却异常沉重的词。
中国方面倒是说得很直接,希望欧盟能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别总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转。这话说得客气,但潜台词谁都懂。一个无法独立行走的巨人,最终只能沦为别人的棋子。
欧尔班的警告就像一声刺耳的警报,而冯德莱恩的“请求”则是这警报声中一个微弱却真实的回响。欧盟这艘大船,正驶入一片从未经历过的复杂水域,船上的人还在为谁该掌舵、该往哪开而争吵不休。
所以,欧尔班究竟是那个洞察未来的预言家,还是那个打算亲手点燃导火索的人?或许,当整栋建筑的木料都已浸透汽油时,讨论谁划着了第一根火柴,已经没什么意义了。